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效复习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成为一线教师共同探索的课题。近日,太原三十六中教育集团开展了一场初三年级复习课研讨活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法、历史等学科教师立足新课标理念,以情境化教学、大单元整合、思维进阶设计等创新策略,呈现了多节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复习课。这些课堂不仅注重知识的系统梳理与能力提升,更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价值引领和现实应用,为复习课的教学优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
语文组孙阳老师立足语文核心素养,促进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表现出独特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创设情境,以“校刊专栏的投稿活动”的撰写与评选活动,来展开对赏析性微写作的交流。通过总结方法、寻找问题、修改习作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了从人物描写角度撰写赏析性微写作的方法。整个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分层学习。
主校区、三立校区以及红旗校区的老师纷纷纷发言,讨论热烈,表示这节课结构清晰,整个教学流程完整流畅且贴合当下新课标的理念。课堂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落到实处。要是能够把修改之前的习作展示出来就更好了。
数学组闫海芳老师引领学生研究《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线段长》,立足大单元教学理念设计了本节课,经历回顾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直角三角形可解条件的本质,从而找到解斜三角形的条件,并且开放性的让学生来添加条件解斜三角形,感悟斜三角形具备怎样的条件是可解的。熟悉了斜三角形可解的条件后便可以利用解斜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中考题目中求线段长度的问题。本节课的设计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以解三角形为主线一步步拓展提升,化未知为已知,使学生充分的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课后副校长王强,张岳洋主任,张立平主任,以及数学组的老师们纷纷发言,讨论热烈。本节课层次分明,目标明确,且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突出,开放性强,放手让学生添加条件是本节课的亮点,且每个环节有每个环节的达标意识,难度螺旋上升,培养了学生深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单元结构化体现明显,且板书清晰条理,主要内容突出,课堂上再注重一下学生的落实情况会更好,希望打造更多这样高质量的大单元复习课,大大提高中考的复习效率。
英语组在宾语从句复习课上,阎臣老师以尼克·胡哲的励志故事为主线,将语法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通过播放尼克·胡哲演讲片段导入,结合其经典言论设计例句,讲解宾语从句引导词、语序等知识。学生在小组讨论其奋斗历程中,既巩固语法知识,又感悟永不言弃的精神。
课后,校领导和组内老师对本节课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以尼克·胡哲为主线的教学设计极具创新性,巧妙实现了语法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语法学习不再枯燥;课堂活动设计紧扣教学目标,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
物理组戴鹏老师本节课以哈尔滨亚冬会“采头冰”为情境,将物理固体压强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简答题和计算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分析采冰工具受力、冰层承重等实际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压强概念的应用,培养建模能力和科学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对冰雪文化的兴趣,体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与人文价值。
教研室张岳洋主任认为,情境创设新颖且贴近地域特色,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但计算题的梯度可进一步优化,如增加工具与冰面接触面积的变量分析,深化对压强公式的理解。建议在简答题中融入更多开放性讨论,例如“如何减小采冰对冰面的破坏”,以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化学组陈建霞老师选取学生熟悉却未必深究的“皮蛋制作”为情境。将酸碱盐的核心知识巧妙融入生活问题解决中,体现了情境教学“以进促学,以用促学”的核心理念。问题链驱动高阶思维发展,课程不仅关注化学知识的复习,更通过传统食品中的化学智慧,不合理使用酸碱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将化学知识与食品安全相结合,体现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复习课超越知识层面,赋予化学学习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区教研员陈秀果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以“小情境”承载“大概念”,通过皮蛋制作这一生活化主题,实现了酸碱盐知识的结构化复习与应用能力的进阶培养,是初中化学复习课创新的有益尝试。若能在情境探究的开放性、实验验证的充分性及学情适配的精准性上进一步优化,定能让情境教学的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使化学复习课既“有料”又“有趣”,真正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
化学组徐珊珊老师在本节课中以皮蛋这一传统食品为载体,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探究皮蛋的制作过程和营养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之后又让学生亲手体验制皮蛋的流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腌好的皮蛋可以制作一道美食,从而复习到有关营养素的相关知识,把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认知。
迎泽区化学教研员陈秀果老师评价这节课导入很新颖,抓人眼球。从定性到定量。符合科学素养的培养。课堂很完整,由浅入深,环节连贯,不断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如何落实到自己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体现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由表及里,从表象到科学研究,引导学生建立思维模型。
道法组张琴老师以刚考的省适应一的材料分析题为抓手,透过文化专题知识线索、重难点突破以及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的梳理,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掌握答题技巧,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学生经验共享落实教学目标。
迎泽区教研员吴建平老师指出本节课通过以学生考题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答题得分数据的展示以及文化专题近几年的考点频率分析,一方面引起学生对文化专题的重视,思考自己本专题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真正将科学教育走进课堂,落实在课堂,学生在讨论和互动过程中生成答题技巧,为中考备战提供锦囊妙计,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历史组李雪晖老师在“从千年变局到百年变局看大国崛起和大国关系”的专题复习课当中,以千年变局之“变”在何处,千年变局下的反思:大国崛起的因素英国和日本、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再到百年变局之“变”在何处,百年变局下的国际关系的挑战为线索,充分利用近三年山西真题,贴近山西考情,聚焦历史核心素养,在课堂实施过程,以学为中心,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后,两人交流或者讨论,自主表达,生生补充完善,教师精讲,着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做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最后在百年变局下,让学生理解如何借鉴历史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让历史照亮前程。
三十六中集团校相关领导及历史老师进行评课,纷纷表示,整堂课呈现出“三阶递进”的鲜明特色,实现了知识复习与思维培育的深度耦合。目标定位:立足考情,站位高远。教师精准把握山西中考的命题趋势,以“双变局”为经纬,构建“史实理解-方法掌握-现实观照”的三维目标体系。这种目标设定既接地气(贴合考情)又仰望星空(关注现实),体现了历史教育的双重价值。实施策略:思维可视,学习进阶。课堂呈现“独立思考-同伴互助-教师点拨”的三段式学习进阶。素养培育:方法赋能,价值引领。 材料解析方法论。通过“关键词标注”“时空定位”“主体行为分析”等工具训练,学生能快速解构。 家国情怀浸润。李老师的这节课,成功实现了从“考什么”到“怎么考”再到“为何考”的跃升。当学生能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当今中美贸易战关税战、用发展的思维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时,历史教育便真正完成了“以史鉴今”的使命。这种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复习课,正是核心素养落地的生动注脚。
此次研讨活动,既是该校深耕教学改革的缩影,也是“双减”背景下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复习课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立意”,从单向讲授转向情境探究,教师们以匠心设计让复习课焕发新生。无论是语文的微写作赏析、数学的斜三角形探究、英语的语法精析,还是化学的生活化情境设计、物理的冰情压强双轨融合,以及道法的真题剖析、历史的“双变局”思维进阶,均体现了教师对新课标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落实。用真实情境焕发学生思维,用学科融合拓宽育人边界,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滋养核心素养的沃土。未来,他们需进一步聚焦学生主体地位,优化分层指导,强化跨学科融合,让复习课真正成为学生能力提升、思维深化、价值塑造的成长舞台。唯有如此,方能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教育真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网易山西 张敏 通讯员 李沙沙 闫丽虹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