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之时踏入阳曲古巷,青石板上凝结着露水,像是谁家老妪昨夜未揩净的泪。转过街角,忽有焦香破开薄雾——那是炭火与土豆共舞的芬芳,是晋商驼队遗落在石板路上的食粮记忆。循香而行,直至看见案板上那枚圆月般的金黄——山药饼,恍若穿越千年触碰到了这片土地跳动的脉搏。
邂逅金黄:一场味蕾的考古
老匠人的鏊子像面铜镜,映照出阳曲六百年的光阴。当土豆与白面在陶盆里相拥,仿佛看见明末戍边将士用军粮创制吃食的智慧闪光。面团在掌心舒展成满月,烙铁亲吻的瞬间,面香与土香在热浪中缠绵,焦边处蜷起诱人的褶皱,恰似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肌理。
“这饼子要三分烫面七分醒发,像极了阳曲人的性子。”老师傅说话时,饼铲正挑起一枚琥珀色圆月。咬破酥脆的金甲,内里的软嫩土豆裹挟着麦香汹涌而来,酸甜在舌尖漾开涟漪,恍若啜饮了半盏晋北的秋阳,它们静静地躺在盘子里,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轻轻拿起一块,感受着它沉甸甸的分量,那是时间的沉淀,是匠人的心血。
匠心独运:金黄烙印的时光情书
推门入灶,蒸腾热气裹着麦香漫过青砖,看到了山药饼的制作过程。那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们弯腰挑选时,晨光穿过窗棂,将土豆表皮的沟壑染成琥珀色,恍若在筛选大地馈赠的星辰。
去皮刀游走间,薄如蝉翼的土豆片纷纷扬扬洒落,在青石案板上堆砌出银白的雪原;匠人手持铜擦板,有节奏地推拉,细碎的土豆丝簌簌坠入粗陶碗,像春雨打湿了秋日的麦田;面粉与清泉在此相逢,在匠人揉搓的韵律中,渐渐幻化成温润的云絮,裹挟着时光的温柔;鏊子上的油星噼啪绽放,像是大地苏醒的私语。当第一块面饼贴上滚烫的铁面,金黄的涟漪便在油光中荡漾开来,仿佛看到了阳曲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份简单的食材变成了令人陶醉的美食,让每一个品尝过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在匠人的指尖与鏊子的温度中,那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密码,被重新诠释成永恒的味觉诗篇。
味蕾之旅:金黄中的酸甜人生与情感纽带
轻轻咬下一口山药饼,外皮焦脆酥香,内里肉质细嫩酸甜。那酸甜交织的味道,就像是人生的缩影,既有苦涩的挫折,也有甜蜜的收获。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让人回味无穷,仿佛在这金黄的山药饼中看到了阳曲人民的坚韧与乐观。
山药饼不仅仅是一道美食,它更是阳曲文化的载体和情感的纽带。在阳曲,每当佳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山药饼来庆祝。那金黄的颜色象征着吉祥与幸福,那香甜的味道则传递着亲情与友情。老一辈的阳曲人,总是喜欢在闲暇之余围坐在一起品尝山药饼,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山药饼则是一份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每当远离家乡时,那份金黄的味道总能勾起他们对家乡的无限回忆。
阳曲的山药饼,是黄土高原写给世界的情诗。那些被揉进面团的晨露、月光与炊烟,终将在某个异乡人的齿间苏醒,化作一场关于故土、时间与爱的味觉复兴。如果你途经阳曲,请咬一口这枚金黄的密码,它会带你走进山河褶皱里的中国,那里正飘动着永不褪色的炊烟。
(素材来源:阳曲微讯)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董文玉 刘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