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4月15日至18日,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科学分课型基本教学流程,同时融合大单元教学,探讨过程性评价的有效实施,强化实践探究,丰富教学内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孝义市府东街小学科学组开展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分课型教学流程暨同课异构风采课”展示活动。
靳玲玲老师、吕维良老师、温小平老师执教《风向和风力》,老师们借助情境给学生介绍天气预报的相关信息,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观念,明确现象背后的科学本质。
靳玲玲老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借助风向图、风向风速仪、旗帜、电风扇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风向和风力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借助风级歌判断风力等级,在此基础上,认识台风和龙卷风的危害。整节课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实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吕维良老师利用一个简单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看天气预报发现了天气预报从风向和风力两个方面描述风,指导学生利用自制的风向风速仪测风向和风速,让学生认识到风力和风速是可以精准测量的。
温小平老师课前布置学生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了解学生前概念。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展示、汇报、总结、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描述风需要从风向和风力两个方面进行,同时借助电风扇、红领巾帮助学生建构概念。让学生经历一个连续观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长期观测的能力与毅力。
王丽萍老师、韩露老师、那瑾老师执教《“庞大”的家族》,老师们通过观察、描述、制作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在发展科学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升。
王丽萍老师以上学期学习的《动物的分类》展开,引出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从而介绍生活中的昆虫,找出昆虫的共同特征;之后通过“做一种昆虫模型”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昆虫特征的理解。
韩露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画出蚂蚁的身体结构,根据学生认知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标本确定蚂蚁的身体构造,从而修正学生片面认识,类比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建构清晰、完整的昆虫概念。
那瑾老师从“庞大”的意义帮助学生了解昆虫是一个种类多、数量多的动物群体,课堂中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分析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且运用文字、图示等方式,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最后认识昆虫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爱护昆虫的教育。
高丽红老师、王凤林老师、张金芬老师执教《“撬重物”的窍门》,三位老师通过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展开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课堂上老师们引导学生制订计划进行实践探究,通过搜集证据、分析证据、比较分类、得出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探究实践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科学思维的水平。
高丽红老师创设问题情境:一人如何轻松移动重物,引导学生用平衡尺代表杠杆,探究平衡尺在什么情况下能保持平衡。通过分析搜集到的数据,发现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这样就能以较小的力撬动较重的物体。
王凤林老师利用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入手,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放手让学生借助平衡尺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搜集的证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帮助学生进行准确表达,并能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
张金芬老师的课堂围绕撬罐头盖的话题入手,引导学生探索杠杆省力的秘密,通过辨析生活中的现象,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及方法。整节课课堂结构设计清晰,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从直观感知、对比分析、辩证思维到总结归纳。
那静老师、武小英老师执教《煤、石油和天然气》,两位老师目标明确,紧扣新版《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用途、面临的问题等板块,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这一抽象复杂的过程,那静老师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了生动形象的科普视频,展示了从远古时期生物的繁衍、沉积,到漫长地质年代里在高温高压作用下逐渐转化为化石能源的动态演变,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能源的诞生。
武小英老师精心准备了丰富的实物模型和图片资料,如煤炭样本、石油分馏塔模型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能源的物理特性。在介绍用途时,武老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了火力发电、汽车燃油、天然气供暖等常见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能源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陈琳老师、武岐光老师做课《整理复习课》,两位老师注重知识梳理、实践与趣味结合,有效帮助学生巩固前三单元的知识点,并将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归类,完善了知识体系。
陈琳老师帮助学生将单元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并且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同时重点讲解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举一反三,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方法及答题技巧。
武岐光老师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综合提升训练,加强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深度理解,提升了实验设计、表达能力和科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示课结束后,郭晓珍主任肯定了科学组教师的努力和成效。她指出:科学观念是小学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她希望科学老师们能够继续深化对科学观念的理解和研究,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次教研活动不仅为老师提供了展示教学风采的平台,也为老师们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的桥梁。通过观摩、研讨,老师们对科学观念驱动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认识。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老师们将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未来,学校将继续以课为媒,以研为舟,在“同课异构”的浩瀚海洋中,驶向更优质的教育彼岸!
“莫道春光难揽取,浮云过后艳阳天。”
(网易山西 闫珊 杨滢 助编 池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