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太原双塔博物馆牡丹园,百年古刹映衬千株国色,一场以“牡丹”为载体的科学教育实践课正悄然展开。4月22日,太原市迎泽区朝阳街小学三年级学生化身“科学探秘官”,在博物馆与校园的深度联动中,完成了一次跨学科、沉浸式的学习突破。孩子们通过观察、实验与互动,探寻牡丹的生长奥秘,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活动以“小科学家”的视角展开。学生们分组领取研学手册和放大镜等工具,在牡丹园中仔细观察不同品种牡丹的花瓣形态、叶片纹理及开放状态等特征。他们认真记录数据,对比“赵粉”“魏紫”等名贵品种的差异,理解牡丹偏爱中性或微酸性土壤的科学原理。
科学老师将课本《植物的一生》中的知识点融入实践,引导学生归纳牡丹的生长周期。博物馆讲解员则结合双塔寺牡丹种植史和古诗《赏牡丹》,讲述牡丹从唐代至今的文化演变。“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朗朗诵诗声与花香交织,科学与人文在此完美融合。
活动分享会上,各组展示观察记录,从花苞的形态到根茎结构,每一份报告都凝聚着探究的智慧。
此次活动并未止步于户外。活动后,学生们将种植牡丹,开启为期数月的种植观察日记;班级内还将举办“牡丹科学小报”展览,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创意作品。“这次活动让我明白,科学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身边的发现。”一位学生写道。
以花为媒,育科学之心。这场“牡丹园里的科学课”不仅是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探究实践”目标的生动诠释,更成为“场馆教育”本土化创新的典型案例。此次科学探究活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通过真实情境下的观察、实验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同时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朝阳街小学将继续探索“场馆+教育”的创新模式,让更多孩子在自然与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为有探究精神、有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少年。
(网易山西 张敏 通讯员 李美清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