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流动的文学,也是立体的课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这样诠释课本与舞台的关系。4月17日,晋中学院实验学校的礼堂里,一场让课本“开口说话”的奇妙演出正在上演, 围绕"青春剧绘,课本新章"主题——十二个班级代表队化身 “经典传承人”,用青春的创意将语文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活灵活现的舞台故事。
舞台大幕刚启,七年级1班的《红楼梦》便带着大观园的春风扑面而来。小演员们品茶论诗,将黛玉的娇弱、宝玉的顽皮、宝钗的端庄演绎得惟妙惟肖,台下观众仿佛穿越到了金陵贾府的春日宴。2班的《木兰从军》瞬间切换战场模式,小木兰剑光闪烁间喊出 “愿为市鞍马,替父去从军”,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让全场掌声雷动。3班的《澶渊之盟》则重现历史朝堂,君臣袍袖翻卷间,宋辽和议的谈判细节被细腻呈现,课本里的 “历史事件” 化作了看得见的权谋与担当。
4班与10班 “撞剧”《皇帝的新装》,却演出了不同味道: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放大了大臣的阿谀奉承,另外通过冷峻的旁白强化了故事的讽刺意味,同一故事的两种演绎让经典焕发新彩。5班的《孔乙己》让人心酸:小演员穿着长衫,让课本里的 “旧文人” 形象立体得令人心疼。6班《卖油翁》的小演员手持油壶精准倾倒,油线如丝般落入小口,完美还原 “惟手熟尔” 的哲理。
7班与11班的双幕《秋天的怀念》赚足眼泪:轮椅上的“史铁生” 用眼神和对话传递亲情,秋思与叮咛交织,让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变得触手可及。8班《祝福》的风雪场景里,祥林嫂的木讷与悲怆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封建礼教下的女性悲剧直击人心。9班《荆轲刺秦》的荆轲持剑远眺,眼神里的决绝让课本里的 “壮士一去” 有了具象的画面。12班《骆驼祥子》的小演员弓背弯腰,驼铃声中演绎祥子从满怀希望到绝望沉沦的变迁,旧北京的底层苦难跃然台上。
演出尾声,舞台灯光渐暗,但孩子们的演绎早已在观众心中留下印记。颁奖环节,随着“最佳小戏骨奖”,“班级奖”等各个奖项逐渐揭秘,每一个付出努力的小演员都心怀忐忑;当“最佳小戏骨”奖项得主站在颁奖台,那笑容比阳光还灿烂。从熟悉台词到揣摩角色,从排练动作到打磨细节,每一幕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与热情。颁奖嘉宾的话更是点出活动深意:“每一份荣誉都是汗水淬炼的星光,愿你们永葆这份让文字生辉的热望。”
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场课本剧盛宴,可不就是实践中的教育真谛?孩子们在演绎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让经典不再只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成为他们生命中的滋养。在经典的舞台上,青春的华章才刚刚奏响,未来还有更多的精彩等待他们去书写。
(网易山西 黄晶 秦勤 助编 郑淑颖 刘佳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