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如此阐释教育的本质,强调其需要深耕细作与持续滋养。4月22日,一场聚焦“深耕命题谋实效 学评一致提质量”的语文学科跨区域联盟教研活动,在太原市迎泽区双东小学拉开帷幕。迎泽区教研科研中心专家杨花,新疆奇台县第四小学、第二小学教育同仁,以及迎泽区联盟校教师齐聚一堂,以命题研究为笔,以学评一致为墨,共同绘制新时代语文教育的新画卷。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模式已然成为当下课程改革的关键焦点,亦为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改革开辟全新视野。本次活动紧密围绕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原则,以命题研究为切入点,力求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驱动课堂革新,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
命题为钥:撬动课堂改革的支点
教学评一致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活动中,闫汝珍老师以“晕染夏日织锦,手绘夏日图集”大单元任务为轴,系统阐释了从任务架构到分层实施、从多元评价到素养进阶的全流程设计。其说课案例生动诠释了“以评促教、以评导学”的实践逻辑,为破解传统课堂“教与评割裂”的困境提供了范本。
赵倩老师的课堂则化身“时空穿梭站”——智能AI驱动的哪吒对话、白居易“视频通话”等创新设计,将学生引入沉浸式学习场域。角色扮演与多模态资源的融合,不仅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更让语文要素在真实情境中悄然落地。正如叶圣陶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赵倩立足课本插图与文本内核,深度关联跨学科知识,实现了语文之美与科学之趣的融通共生。
评教共振:构建素养落地的闭环
“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需以课程标准为锚点,贯通教材、教学与评价三脉。”杨花老师从单元架构、语文要素、评价量化、课段对标四维度,提出“教研科学化、课堂素养化”的行动纲领。她强调,教师需从经验型教学转向实证型教研,通过评价工具的精准设计,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
活动中,三支教研团队分别从“教”“学”“评”视角展开深度研讨。通过课堂观测、问题探究与数据讲评,揭示了“目标—活动—评价”一致性对提升课堂效能的关键作用。杨花特别指出:“评价不仅是终点,更是起点。唯有将评价嵌入学习全过程,方能实现素养的螺旋进阶。”
山海奔赴:教育者的使命与远见
活动尾声,李芳校长发表总结讲话。她高度赞扬姜水莲副校长带领下的双东小学教研团队,肯定其专业化发展成效及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同时,她强调教学常规工作中要明确教研定位,深入研究时代新人培养需求,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推介课程改革经验,助力教师精准把握课改方向,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持续改进教学方法。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本次教研活动,以命题研究为火种,以评教融通为火炬,照亮了语文课堂从“知识传递”迈向“素养生成”的转型之路。当跨区域的智慧激荡成海,当教研的星火汇聚成光,教育者终将以今日之深耕,育明日之栋梁。
(网易山西 张敏 助编 郑淑颖 贺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