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以来,全面稳妥推进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构建、存证登记、流通交易、权益保护和价值实现,推动一批创新程度高、经济社会效益好、复制推广意义强的数据知识产权完成登记。现发布2024年度数据知识产权六大典型案例。
案例一:云冈石窟第13窟石窟本体三维模型数据集(SZ2024120004664.9)
应用场景:
该数据集由山西省云冈研究院登记。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实现对云冈石窟本体的数据采集,形成包括二维照片、三维模型、几何信息数据与纹理信息数据的石窟文物数据要素汇聚。形成的云冈石窟第13窟石窟本体高精度三维模型数据集可用于文物数字资源资产存档管理、考古研究、助力文物监测、保护修复、文物展示展陈、文旅发展等场景。此外,在高精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轻量化技术生成了轻量化模型,轻量化模型更方便大众浏览,可实现异地参观与教学等,从而实现文物价值传播与延续。
案例亮点:
文化遗产保护范式转型:相关工作突破传统“抢救性保护”思维,构建“数据留存—知识产权管理—活化利用”的文物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实现从“被动修复”到“主动存续”的跨越。该案例可推广应用于全国的文物数字化保护场景中。(1)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完成了文物的数字化存档,为后世留存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信息。并以该项数据知识产权做为基础完成石窟的数据考古、病害统计与监测、保护修复、研究利用等。(2)文化传播成效显著。通过合理积极的确权保护和运用推广,使得云冈石窟的文化魅力得以更广泛地展现,数字化成果将为教育者、研究者提供新的途径,数据知识产权的提前布局可以帮助该项成果避免纠纷,合理保护其实际价值。(3)提升云冈石窟数字展示能力。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开展数字展览,既可以满足多元参观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和参观体验,还可减少参观给文物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缓解旅游业迅猛发展给文物带来的保护压力,达到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双赢。(4)数字文旅的推广发展。基于云冈石窟数据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数字展览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不仅为云冈石窟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
案例二:国网山西电力以电折煤测算分析数据(SZ2024120004665.X)
应用场景:
该数据集由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登记。聚焦煤炭产能监管难度大,煤炭企业产量存在虚报、漏报等实际问题,申请人深入挖掘煤炭生产企业与企业生产用电量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对企业用电量数据、历史产量数据、企业产能数据进行聚类和回归分析,形成电力领域的数据知识产权,以实现对企业、行业煤炭产量值的常态评估,可及时定位煤炭产量异常企业及生产波动企业,为煤炭保供工作提供了科学的量化指标,辅助政府实现精准决策。
案例亮点: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构建政企合作新模式。联合政府相关部门、煤炭企业等关键利益相关方,构建“以电折煤”测算模型,形成以电折煤测算分析数据集。该数据知识产权及相关成果实现了对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的监测分析和煤产量预测,2024年全省煤炭测算产量与报送产量偏差幅度小于5%,为政府能源主管部门提供监测分析报告百余份,助力各级政府及时定位异常生产企业50余家,节省相关人力成本超200万元。相关成果有效助力降低政府煤炭生产监督成本,提高了监管流程效率,为政府科学制定能源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案例三:行进情浸式旅游演艺《如梦大同》场景演艺数据(SZ2024120004705.5)
应用场景:
该数据集由如梦(大同)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登记。结合行进情浸式旅游演艺《如梦大同》场景演艺数据,形成包括剧本内容、表演空间、台词、音乐、舞台机械、灯光、演员、服装、道具等要素汇聚的数据知识产权,为建立中华文化数据库提供基础。由此形成的《如梦大同》演艺数据知识产权可用于包括但不限于:(1)实现了历史旅游演艺的数据保护,剧本从北魏时期大同历史角度出发,讲述了大同佛文化,云冈石窟如何形成等历史文化;(2)实现了旅游演艺本身采集数据,从剧目本身出发,形成的相关演艺片段,再与“现场采集”进行配合,形成演艺数据,方便相关演艺项的复制和推广。(3)在场景片段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分析,方便进一步打磨优化场景细节,进一步提升公众观赏体验,助力文化传播、助力文旅发展。
案例亮点:
(1)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范式创新。将数据知识产权概念嵌入旅游演艺领域,突破传统版权保护范畴,建立 “文化 IP + 数字技术” 双重保护体系,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利用提供新路径。(2)科技与文化深度耦合。通过三维建模数据驱动实景演艺创作,实现历史场景的可触达、可交互,创造 “人在戏中、戏在景中” 的沉浸式体验,强化游客文化认同感。(3)全链条价值挖掘。构建 “数据采集、确权、开发、运用、保护” 闭环,推动文旅数据从静态资源向动态资产转化,赋能文物保护、旅游消费、城市营销等多场景。
案例四:抗战时期八路军武乡活动分析数据(SZ2024320004707.9)
应用场景:
该数据集由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文化和旅游局登记。通过广泛采集八路军文化权威数据,数据以武乡为主,并辐射全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按照人、事、地、物、事进行数据归类整理并予以挖掘扩展。因此,该数据集处理规则及应用场景除了在馆内集中展示,还可以为山西乃至全国其他八路军文化景点赋能。
案例亮点:
(1)本数据集由当地政府部门牵头,基于传统出版物汇总处理贴合于新型的信息数据,集中汇聚了山西全省及各市的烈士数据,包括含其籍贯、年龄、番号等信息,可以为各地缅怀八路军烈士、追忆红色革命提供信息数据支撑。(2)本项目中汇聚了数千件抗战大事记 、八路军大事件,并且通过人工智能按照年月日、地点、番号、人物等进行标签化处理,因此可以辅助各地快速挖掘在地八路军文化资源。(3)本项目汇聚了众多八路军抗战期间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且根据主题、作者、年代进行标签化处理,可以为各地快速筛查汇总并挖掘提供八路军文化即红色文化素材。
案例五:煤矿综采系统标准化管控数值型数据集(SZ2024120009384.2)
应用场景:
该数据集由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与太原理工大学共同登记。目前煤矿采煤工作面已初步建成智能综采系统,系统装备上安装了约包含5000-7000个传感器和电控装置的数据点位,采煤过程产生的数据量巨大,且大量传感器难免出现损坏或通讯错误,导致数据错误杂乱,使得采煤过程数据存储质量低,综采业务管控难以准确实施。鉴于此,申请人采用专业的数据标准化处理规则,将综采系统原始数据转换成完备可用的综采系统标准化数值型数据集,形成可直接用于现场数据存备和综采业务管控的高质量数据集,实现煤矿采煤过程数据全面标准化与直接应用。
案例亮点:
数据集通过标准化处理规范了杂乱缺失的原始数据,完整、准确的表征了煤炭开采过程的综采装备运行工况。(1)完备的标准化保存综采数据,煤矿现场工作人员可直接调用查看,判断历史运行工况及出现的问题,追溯现场生产效果。(2)数据集直接接入煤矿综采系统管控平台,以不同可视化方法,准确完整的呈现现场生产过程,管控人员可通过观测分析数据,作出采煤过程准确管控决策。(3)解决了现场原始数据不规范、不完整的数据混乱问题,可直接为专业人员提供采煤过程数据分析与挖掘的完整数据样本,有助于针对煤矿应用场景开发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发现生产控制规律。(4)根据综采各个装备工艺特点和传感器属性,分别制定不同数据类型的计算处理算法,生成完备的、时间对齐的标准化数据,不仅可直接用于采煤生产过程的数据完整存备,而且为下一步AI数据挖掘算法提供可用的数据样本仓库。
案例六:沉浸式光影秀场《山海记》演绎演出数据(SZ2024120006572.9)01
应用场景:
该数据集由长治市财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登记。(1)观众行为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观众的人口属性数据,如年龄层次、性别、地域分布、互动行为等,了解观众对演绎演出的兴趣点和偏好,为未来的演出策划和场馆布局提供数据支持。(2)运营优化:根据人流数据调整安保、清洁、餐饮等服务的部署,可以帮助演出场馆进行更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观众的良好体验。(3)精准营销:结合消费记录和人口统计信息,构建客户画像,实现个性化推荐和精准营销,从而提高观众的购买意愿和服务满意度。(4)演出效果评估:通过满意度调查和评价评分数据,评估演出的受欢迎程度和观众反馈,为改进演出内容和形式提供依据。02
案例亮点:
本数据集并非简单的记录文旅景点的客流数据,而是对接受沉浸式演出的观众特点与其所在区域、互动频率、游玩感受等予以分析链接,找寻不同特点的观众对演出的偏好和兴趣点;同时通过对演绎现场的不同区域观众的互动频率以及观影效果加以分析,支撑演艺策划团队在现有演出基础上进一步打磨优化,以提升沉浸式演绎项目的效果,最终实现演出团队当地文旅资源的针对性提升。
(来源:山西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
(网易山西 李丽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