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育桃李,弦歌不辍启新章。4月15日,太原市小店区光明小学“云梯杯”教学研讨活动如期启幕。此次活动特别邀请太原市教研员王红丽老师莅临指导,郝伟校长、阎婷副校长全程深度参与,英语教研组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共赴这场集智慧碰撞与专业成长于一体的教育盛宴。
首先是王晶老师为五单元Where can we see colours?进行单元说课。本节课程内容为Unit 5 Where can we see colours?以“颜色”为核心,串联“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两大主题,通过“Where can we see colours?”的探究,激发学生观察自然、表达感受的能力,传递热爱生活的情感价值。采用情境教学(如“自然探索之旅”)、任务驱动(“颜色侦探”“诗歌创编”)、交际互动(Pair/Group work)及多模态资源,构建沉浸式学习体验。
谷晔老师对六年级七单元Helping others从课标研读、教材解读、单元整体分析以及课时教学展开介绍。该单元含对话影片、配图故事和诗歌,主题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旨在培养学生助人意识。本单元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助人价值,话题是“To learn how to help”;第二课时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话题为“Be a helpful kid”;第三课时养成助人态度,享受助人快乐,话题是“Happiness through helping”。教学采用3P模式,通过理解、深挖、迁移对话,以及关联生活来推进,同时借助寻物步骤串联教学,呼应板书。
向蜜老师展示了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的诗歌“Who's in the tree?”,幽默风趣地描述了不同颜色的小动物排队上树的场景。向老师借助图片、文字、音频,视频,通过描述动物和天空的颜色,不仅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颜色类词汇,还鼓励他们观察和思考周围世界的色彩变化。此外,诗歌中的问题形式(“Can you see?”)使学生直接与文本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思考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歌内容活泼有趣,学生积极性高,整节课丰富有趣。
闫宇琼老师的课堂以学校“花润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helping others”主题展开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通过创设“寻找小狗”等真实语言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同时,闫老师在各个环节都注重启发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系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整堂课始终贯彻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将素养提升与能力发展有机融合。
展示课结束后,太原市教研员王老师就以上两节课进行了详细的点评与指导。王老师首先对两位老师给予了肯定,肯定了老师们的个人素质,该校的教研文化和团队凝聚力,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她建议老师们在课堂上要做到眼中有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把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参与进来,在过程中学习理解并积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授课时,要用核心问题,通过问题链的不断追问,带动学生学习理解文本背后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自己去说出来。在课堂中,要给到学生方法、策略和支架,给出学生核心语言支架,引导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去运用和表达。同时,授课内容要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在最后迁移创新时,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郝伟校长代表该校全体师生向王老师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感谢王老师对学校的关爱。王老师亲临该校指导英语展示课,这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极大关环与支持。郝校长指出,英语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新教材改革提升难度,英语教学要与学校“花润”课堂核心要义紧密结合。“花润”课堂注重学习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契合小店区教育局“尊重·激活”型课堂理念,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激发学习内驱力。每一次公开课都是成长蜕变的契机,老师们应多走进不同课堂,博采众长,持续精进教学技能,提升专业素养,借他山之石,雕琢自身教学艺术,实现教育生涯的进阶。此次活动圆满结束,郝校长真诚期盼王老师日后能常来指导,助力该校教育教学工作迈向新高度。
活动尾声,阎婷副校长满怀感恩地发言,对王老师高屋建瓴的专业引领表达了诚挚谢意。她提到,王老师凭借深厚的专业积淀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此次公开课带来了切中要害的剖析与点评,这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多年深耕教育领域的心血凝练。阎副校长寄语在场教师,要珍惜此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将王老师的指导悉心琢磨、深度内化。
(网易山西 黄晶 通讯员 张琴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