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清浅,岁月如歌,撷一束光阴,抚过心间。4月22日,祁县第二小学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开展以《年月日》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在交流与碰撞中探寻数学教学的“时间密码”。此次教研活动由和育竹老师主持,依托“罗钟艳名师工作室”共同探寻“小组合作➕三自三互”的思维导学教学模式。本次教研活动通过课例展示与互动评课开启了一场思维碰撞的教研盛宴。
教研背景:解密时间的学问
《年月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核心内容,涉及历法知识、空间观念与生活应用。如何让抽象的时间概念“可视化”?如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规律?带着这些思考,老师们开启了本次教研之旅。
课例分享:《年月日》课例展示
《年月日》是在二年级学过“时、分、秒”的基础上学习的。张晶晶老师的这节课,首先,通过学生搜集不同年份的年历,自主观察、思考、探究发现知识;其次,学习记忆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大小月的信心。最后研究了一年的天数并安排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的小组活动目标与教学重点紧密相连,课前孩子们收集整理了不同年份每个月的天数,学生获取了丰富的数据信息,有助于全面观察和分析各月天数的变化规律,为探究活动提供有力支持。课中孩子们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分享发现一年天数计算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孩子始终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带着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全程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各环节按时推进,各小组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并整理成果,汇报条理清晰。
学科整合,文化渗透,年月日单纯的用数学的知识来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张晶晶老师融合天文学科的知识,用直观的视频适时补充支撑年月日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理解年月日产生的原理,原来地球自己转一周就是一日,月亮围绕地球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个月,地球绕太阳一周就是一年。年月日的学习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关联到天文学科,增加数学学习的厚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4月15日至18日源汇区实验小学按照教研历的安排,开展了2025学年第十周校本教研活动。
03
互动研讨:思维碰撞出火花
评课环节中,老师们围绕“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难点突破的策略”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张老师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探究活动层层递进、条理清晰,特别是穿插的“历法小故事”,巧妙地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令人印象深刻。同时,老师们也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可通过制作“时间轴”,感受时间的变化,进行珍惜时间思想教育;或布置“制作个性化年历” 的实践作业,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此次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智慧的凝聚,更是一场教育初心的坚守。从年历中探寻时间规律,恰似教师们在教学之路上不断摸索前行,每一次的思维碰撞,都孕育着新的教学灵感与方向。当数学与时间相遇,碰撞出的是思维的火花;当教师与教研同行,收获的则是教育的成长。
未来,祁县第二小学数学组的教师们将继续以《年月日》教研成果为帆,以课堂实践为桨,在教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他们坚信,只要怀揣对数学教学的热忱,不断深耕细作,定能带领学生在浩瀚的数学世界里,遇见更美的风景。
(网易晋中 黄晶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