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喧嚣掩盖了泥土的芬芳,当课本上的知识亟待实践的检验,晋中信息学院的师生们却选择走进田野,用双手触摸大地的脉搏。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野菜节在这里上演,它不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晋中信息学院的校园里,一场以“自然·健康·实践”为主题的野菜节如约而至。这场由食品与环境学院与无边书院联合举办的活动,旨在通过田野探索、知识科普与创意烹饪的深度结合,为师生们打造一堂沉浸式的自然教育课。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在泥土里打滚。”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在野菜节的开幕式上得到了生动诠释。 戴铭成老师的 “野菜图鉴” 公开课堪称行走的植物百科全书 —— 从荠菜的十字花科特征到香椿芽的酚类物质含量,从蒲公英的 “降落伞” 种子传播机制到车前草的药用价值,课堂不再局限于 PPT 上的静态图片,而是化作师生手中沾满露水的鲜活标本。
生态保护专家常佳现场演示的 “选择性采挖法”,则为这场自然探索注入责任意识:“保留根系让野菜来年再生长,留存花苞让植物完成生命周期,这是人类向自然索取时应有的克制。” 这番话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同学们对 “可持续利用” 的认知新维度。
当踏入美宝山庄的田野,课堂便从三尺讲台延伸至无垠天地。俯身观察野菜的叶片纹路,蹲地辨别杂草与可食植物的细微差异,小组分工记录采挖坐标与植物生长状态…… 这些在课本里抽象的 “实践环节”,此刻都化作沾满泥土的真实体验。
当举着装满野菜的竹篮互相展示时,汗水中闪烁的是发现的喜悦 —— 原来自然早已备好最生动的教材,只等有心人弯腰拾起。
采挖完野菜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来到厨房,将亲手采摘的野菜变成一道道美味佳肴。在烹饪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当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野菜佳肴端上餐桌时,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
当最后一勺蒲公英根茶倒入瓷杯,野菜节的烟火气渐渐消散,但留在师生心中的印记却愈发清晰。这场与自然对话的春日之约,不仅让 “劳动最光荣” 的理念照进现实,更悄然改写着人们对大学课堂的认知。
原来教育可以是泥土里的俯身观察,可以是灶台上的创意迸发,更可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学会在田埂上读自然之书,在灶台上写生活之诗,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 “知识传递” 到 “生命成长” 的华丽转身。
(网易山西 张丽 闫珊 助编 郑淑颖 刘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