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腹腔严重粘连的二次手术患者,如何以最小创伤实现胃癌根治?当生理功能保护与手术难度并存,团队如何破局?4月26日,太原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团队在上海瑞金医院胃肠外科薛佩教授、太原市人民医院普外科魏文京主任的带领下凭借腹腔镜微创技术与多学科协作,为一名复杂胃癌患者成功实施高难度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再次彰显“精准外科”的力量。
74岁的刘阿姨因持续反酸、烧心1月余就诊,她未曾想到,一次常规胃镜检查会揭开隐藏的"健康杀手"——胃癌合并巨大溃疡。更棘手的是,她曾在多年前接受开腹胆囊切除术,腹部遗留长达20cm的手术瘢痕,腹腔内广泛粘连如同“盘根错节的迷宫”,二次手术操作空间极其有限,稍有不慎即可能损伤肠管或血管。
手术面临多重困难,医生的精湛医术尤为重要。精准术前规划,通过三维CT重建精准定位肿瘤范围与血管走行,规避粘连高危区域;内镜协助定位,术前在胃镜下对病灶旁巨大溃疡定位,一次手术解决两大困扰;腹腔镜微创入路,仅用5个0.5-1cm的“钥匙孔”切口完成手术,避免二次开腹的创伤;生理性吻合,在彻底切除肿瘤及溃疡的同时,保留胃与十二指肠的生理连接,显著降低术后反流、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风险,助力患者更快恢复饮食与体力。
这台高难度手术的背后,是一支"超配置"团队的精密协作。面对刘阿姨复杂的病情,医院第一时间启动多学科诊疗(MDT)模式,集结普外科、消化内科、麻醉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影像科及上海瑞金医院陆爱国教授专家团队,共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术前病例讨论会上,陆爱国教授分享了复杂二次手术案例经验,提出“渐进式气腹建立”“超声刀精细分离”等关键技术建议。薛佩教授表示,"医学的进步正不断改写‘不可手术’的定义,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让患者相信,即使经历过手术失败,即使被贴上‘复杂病例’的标签,依然有权利获得最优治疗。" 魏文京主任强调,“这不是外科医生的独角戏,从术前评估到康复全程,每个环节的零差错才是成功的关键”。
刘阿姨的抗癌故事始于她对身体异常信号的警觉,持续一月未见缓解的反酸症状促使她主动就医,胃镜检查及时发现病因,尽管是低分化腺癌,但因发现及时且未发生远处转移,最终通过手术获得根治机会。"我国约80%的胃癌确诊时已属晚期,而她的肿瘤尚未突破肌层,这为根治性手术创造了条件",消化内科主任孙敏主任表示。
普外科冯振强医生提醒,胃癌早期症状易与胃炎混淆,若出现持续上腹隐痛、食欲骤降、黑色柏油样便等症状,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或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尽早进行胃镜精查。目前该院已开展高危人群上消化道健康免费筛查项目。
“医生,我相信你们!”——这是刘阿姨女儿术前最触动医护团队的一句话。面对复杂病情,患者的信任与配合让团队无惧挑战。术后第二天,刘阿姨已能下床活动,逐步恢复流质饮食。
从“开腹巨创”到“微创钥匙孔”,从“单兵作战”到“多学科交响”,太原市人民医院始终以患者需求为核心,用技术突破与温暖共情守护生命之光。未来,医院普通外科将继续深耕微创技术与早筛早治体系,让更多患者受益于精准医疗。
(网易山西 黄晶 通讯员 史新燕 魏勇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