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急诊科张医生在处理完最后一位患者后,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指尖轻点间,《临床急诊手册》最新版的诊疗指南跃然屏上,AI 智能分类系统已自动为他标注好最新的心肺复苏操作规范——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太原市迎泽区中心医院医护人员如今触手可及的“知识日常”。这座悄然上线的“掌上图书馆”,正以 AI 赋能的姿态,为医疗工作者搭建起永不打烊的知识殿堂。
传统图书馆的“三座大山”如何被AI推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希波克拉底的医学哲言,在数字化时代有了新的注脚。曾几何时,“找一本最新的临床指南要跑遍三家图书馆”“专业书籍更新慢跟不上诊疗技术迭代”,是萦绕在医护人员心头的难题。
迎泽区中心医院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不同于传统图书馆受限于物理空间,这个依托 DeepSeek AI 技术构建的平台,让1000余册涵盖临床指南、操作规范、中医经典等领域的专业书籍 “住进” 手机。正如医学教育专家李教授所言:“当知识突破时空界限,医护人员的学习半径就延伸到了诊疗现场的每一个间隙。”
AI不仅让书籍库存归零,更通过智能推荐算法,为每位医生定制“成长地图”。并且无需人工逐本编目,算法自动根据学科、病种、诊疗流程构建知识图谱。同时无论是 PDF 的文献原文,还是 EPUB 的便携版本,亦或 MOBI 的移动适配,平台如 “知识翻译官”,让学习场景无缝切换于值班室、示教室与通勤路上。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言:“信息时代的核心能力,是让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获得正确的知识。”而AI,正是那个精准的“知识调度员”。
经济效益的账本同样引人瞩目,据统计,年节约80%购书经费,告别“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单本书籍利用率暴涨500%,沉睡资源变身“流动黄金”;零库存压力下,全院共享“知识富矿”。这种经济效益与知识效益的双重丰收,印证了管理学家德鲁克那句"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能力的行动"的箴言。
“一个医院的阅读史,就是其医学人文的成长史。” 随着新院区建设推进,平台正勾勒出更广阔的知识蓝图:线上读书会与线下病例研讨的深度融合,将催生 “学习型科室” 的新生态;持续扩容的古籍医学库与前沿技术专著,将搭建起贯通中西、连接古今的知识桥梁;而不断优化的 AI 推荐算法,正让知识服务从 “人找书” 迈向 “书找人” 的精准时代。
在山西省"培育读书风尚"的号召下,迎泽区中心医院用实践证明:当AI遇见医学人文,当智慧碰撞书香,医疗行业不仅能治愈身体,更能滋养心灵。这所永不闭馆的数字图书馆,或许正是医疗领域知识普惠的未来蓝本——让每一位医者都能在忙碌中找到知识的灯塔,在专业里拥抱智慧的春天。
(网易山西 张丹丹 孙瑶 通讯员 杨捷 助编 郑淑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