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风劲,三晋兴水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指引下,山西正以“重大项目建设年”为契机,全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黄河岸畔到晋北高原,一批事关区域发展全局的骨干水利工程加速落地,为保障水安全、拉动有效投资、促进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一、重大工程“多点开花” 水利建设跑出“加速度”
今年一季度,山西水利建设实现“开门红”:全省开复工水利项目721项,落实投资超92亿元,同比增长4.2%;完成投资24亿元,同比增长12.4%。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小浪底引黄工程(二期)、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等“国字号”“省字号”工程全面进入施工高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水引擎”。
1、黄河古贤水利枢纽:黄河流域“定海神针”加速崛起
作为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的标志性工程,古贤枢纽历经70年论证、20年前期筹备,于2024年正式开工。工程建成后将形成42.8亿立方米调节库容,年均发电28.7亿千瓦时,并为晋陕两省146万亩农田提供灌溉用水。目前,导流洞主洞施工全面启动,省水利厅通过“会商研判+专项调度+通报督导”机制,高效解决用地、移民等要素保障难题,确保这一“国之重器”高质量推进。
2、小浪底引黄(二期):涑水河“解渴”工程初显成效
作为山西大水网“两纵十横”第九横,小浪底引黄工程(二期)通过328.59公里输水管线、10座加压泵站,将黄河水引入运城涑水河流域。截至目前,管线安装完成64%,吕庄取水泵站主体建成,2024年12月已向闻喜县喜丰航化工试供水,实现“零突破”。2025年底,工程将具备向夏县、盐湖区供水能力,惠及60.58万亩农田。
3、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晋北“水动脉”年底通水在望
针对晋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痛点,该工程从平鲁大梁水库取水,经90.7公里管线输水至左云县,沿线设加压泵站、分水口及事故备用池。目前,管材制作完成53.71公里,管线敷设44.78公里,马家河泵站土石方开挖3.8万立方米,力争年底通水。工程建成后,年引水量5549万立方米,将缓解大同、朔州两市四县(区)用水难题,并改善京津冀上游水生态。
二、民生工程“多点突破” 织密城乡供水“保障网”
在骨干工程加速推进的同时,一批聚焦民生需求的水利项目落地见效,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1、龙华口调水工程:阳泉城乡“生命线”即将贯通
作为山西大水网“三纵九横”第二横核心工程,龙华口调水工程通过三级泵站加压,将滹沱河水输送至阳泉市区及盂县。目前,土建及机电安装主体完工,多级泵站联机试运行在即。工程建成后,80余公里管线将跨越9个乡镇52个行政村,彻底解决阳泉城乡供水安全问题。
2、东山供水工程:漳河“活水”润泽晋中盆地
该工程通过257.6公里输水线路,将漳河水调入晋中市平川五县,设计年调水1.12亿立方米。2022年主体建成后,2024年累计供水812.5万立方米,实现“零突破”。2025年,工程将进一步优化供水结构,新增工业供水6310万立方米、农业供水490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42.56万亩。
3、忻州水网连通工程:黄河滹沱河“二龙合抱”保供水
工程通过引黄南干线与滹沱河连通,实现“两河连通”,在忻定原核心经济区形成“双水源”保障。目前,5个供水项目全面复工,累计完成管沟开挖189.5公里、管道安装181.9公里。工程建成后,将打破忻州高质量发展“水瓶颈”,并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
三、科学调度“精准发力” 打造现代水网“山西样板”
山西水利建设坚持“系统思维”,以“一盘棋”理念统筹推进。省水利厅通过三项举措强化保障:
要素保障“全链条”:针对用地、料场、移民等难题,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项目“无障碍”施工。
调度督导“常态化”:实施“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动态掌握工程进度,及时解决堵点问题。
质量安全“双把关”:推行“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监督”体系,确保工程经得起历史检验。
四、兴水惠民“久久为功” 擘画高质量发展“水蓝图”
从黄河岸畔到太行山下,从晋北高原到河东盆地,山西水利建设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书写着兴水惠民的新篇章。随着一批骨干工程陆续建成,山西将形成“三纵九横、八河连通”现代水网体系,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水支撑。
“水利兴,则百业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山西正以水为笔,绘就一幅人水和谐、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
(素材来源:山西水利)
(网易山西 李恒灵 李丽 助编 董文玉 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