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太原市晋源区第三实验小学体育组于4月29日上午开展了以“锚定课标铸魂育人,创享课堂提质增效”为主题的优质课互听互评教研活动。此次活动以课标为纲、以课堂为镜、以互评为桥,通过“讲课-说课-评课-研改”一体化教研,探索新时代体育育人新路径。
此次活动共有6位教师参与课堂展示,围绕《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要求,呈现了田径、球类、体能训练等多样化课型。六位讲课教师从“目标达成度”“教法创新点”“学生成长值”三维度进行说课反思。
张昕老师的《发展移动性技能的练习及游戏这堂课,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目标明确且具有层次性。通过跑、爬行等基本动作技能的练习,发展了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巧妙地融入了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例如,将捡垃圾、打包垃圾等劳动场景融入游戏,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树立爱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这种设计既符合体育教学的目标,又拓展了德育和劳动教育的内涵。
武世鑫老师的《足球工程师用“角度蓝图”搭建传球路线——足球传运组合动作》这堂课,通过体育与数学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跨学科教学的优势。通过足球传球路线的情境设计,将数学中的几何图形和角度概念与足球传运球技能相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足球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感。
刘瑞军老师的《足球:脚内侧传球“足球战队养成记——协作与数据的力量”》这堂课2022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聚焦“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核心素养,将足球技术学练与数学数据统计、语文表达交流、思政价值培育有机结合。通过“足球战队养成记”情境,引导学生在掌握脚内侧传球技术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与科学运动习惯,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张乃心老师的《田径:途中跑--运动中的数学》,以体育本学科问题为导向,通过体育与数学的跨学科融合,引入数学分析速度的计算,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操作与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升其综合素养。
张亚飞老师的《速度与协作的韵律——基于下压式交接棒的运动科学与数学交响乐》教学设计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该设计以六年级田径教材为基础,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提升了下压式交接棒的技术能力,还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培养了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比赛环节,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董柯成老师的《穿梭长绳》以跳长绳为主要内容,在摇绳练习环节,通过两人面对面徒手摇跳绳和两人摇绳跳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在无绳穿梭跳练习中,逐步增加难度,从原地跳到上一步跳,再到穿梭跳,帮助学生掌握入绳时机和摇绳节奏。通过集体纠错和个别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及团队协作能力。
体育组组长白瑞芳老师结合课堂观察与反思报告,提出“三精三优”改进建议:
1. 精准设计:从“经验导向”到“数据驱动”
推广“课前学情AI画像”(如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运动偏好问卷),定制分层教学目标;运用“智能手环+AI分析平台”动态调整课堂运动密度,确保中高强度活动占比≥75%。
2. 精技赋能:从“工具使用”到“模式重构”
开发“AI+体育”校本资源库(含虚拟仿真训练、智能纠错微课),实现“课前预习-课中指导-课后巩固”全链条赋能;试点“AI裁判系统”辅助球类教学,减少人工评判误差,提升规则理解效率。
3. 精研育人:从“技能传授”到“素养培育”
构建“体育+心理”融合课程,通过AI情绪识别技术监测学生压力阈值,设计针对性心理调适活动;挖掘“赛事思政”资源,以亚运会、奥运会等赛事为载体,培育家国情怀与拼搏精神。
白老师强调,全体教师需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机遇,践行“三融三创”发展路径:技术融合:探索“元宇宙+体育”虚拟课堂,打造沉浸式运动体验;
资源融通:共建“AI体育教研共同体”,共享智能教案、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资源;
评价融智:构建“过程性数据+质性评价”双轨体系,生成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成长档案。
此次教研活动以课标为纲、以课堂为基、以AI为翼,不仅为教师搭建了互学共进的平台,更为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体育组将持续深耕“AI+体育”创新实践,让课堂焕发“科技之智”“运动之美”“育人之魂”!
(网易山西 闫珊 通讯员 张乃心 助编 刘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