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曾说:“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 当 “躺平文化” 悄然蔓延,当数字时代的齿轮加速转动,晋中信息学院正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革新,为青年学子搭建起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成长桥梁 —— 让劳动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能力养成课。
全场景革命:劳动不是课程,而是生活脚本
面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教育隐忧,晋中信息学院以“四位一体双院制”为引擎,构建起覆盖3大系列、8条支脉的劳育矩阵,让劳动教育从“课外加餐”升级为“成长正餐”。走进无边书院,一场穿越时空的劳动对话正在上演。一楼的问器・农具展览馆里,犁铧、耧车等传统农具与全息投影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 “晨兴理荒秽” 的农耕智慧。
二楼的劳育工坊群则是另一番景象:中医药科普馆里学生调配养生茶,无土栽培实验室闪烁着智能补光灯,木艺工坊传来刨花落地的沙沙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这里的每个角落都成为 “可看、可学、可做” 的活教材,让劳动教育从说教走向体验,从课堂融入生活。
跨界融合:劳动是学科间的“超级链接”
在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学生们正操控机械臂完成精密加工;大数据产业学院的直播间里,他们用算法分析助农产品销路。晋中信息学院深谙 “劳动是连接知识与实践的桥梁”,将8个二级学院的专业优势转化为劳育养分:人工智能工程中心让传统木工升级为智能造物,大健康实训中心把中医药文化融入生活美学。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曾指出:“劳动教育应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晋中信息学院正是在传统与创新间架起云梯。当直播带货遇见乡村振兴,当3D 打印邂逅非遗文创,劳动教育便有了时代的温度 —— 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培育 “懂技术、有情怀、会创新” 的复合型人才。
生态交响:多部门合奏“劳育进行曲”
劳动教育的生命力,源自全校的协同共振。从后勤食堂变身 “生活课堂”,学生在整理餐盘时领悟 “谁知盘中餐” 的深意;到非遗中心里,老师们手把手传授推光漆器技艺,让工匠精神浸润青春;创新创业学院的孵化基地,年轻的创客们带着劳动实践项目叩响创业大门。
7个职能部门如齿轮般精密协作,构建起 “技能培养 — 文化浸润 — 创新实践” 的全链条育人生态。正如教育专家顾明远所说:“劳动教育是贯穿各学段的必修课,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 在这里,每个部门都是劳育的播种机,让劳动精神在校园每个角落生根发芽。
工坊实验:书院里的“幸福制造车间”
当其他高校还在争论“该不该取消清扫宿舍”时,晋中信息学院的学生早已在劳动中找到了人生新坐标。息壤・土壤研究工坊的学生团队蹲在书院花园里采集土样,为本地农作物生长定制 “营养方案”;阿河的裁缝铺里,旧衣物在缝纫机下重获新生,环保理念融入一针一线;鲜厨训练营中,学生用当季食材制作创意轻食,将营养学知识化作舌尖上的美味。
10个主题工坊如同10扇窗口,让劳动教育与书院生活深度融合 —— 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培养责任感,在创意实践中感受劳动之美,这正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站在 “五一” 的时间坐标上回望,这场劳育革新的价值愈发清晰:当年轻人在农具展览馆触摸历史的温度,在智能工坊把握未来的脉搏,在社区服务中体会奉献的快乐,他们便真正理解了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深刻内涵。
当泥土的芬芳与代码的光芒在校园交织,大家看到的不仅是一所大学的育人智慧,更是对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时代作答。这或许就是劳动教育的终极意义:让每个孩子在动手实践中找到生命的支点,在创造价值中收获真正的幸福。
(网易山西 张丽 闫珊 助编 刘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