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新课标理念,促进英语教学与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山西省“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新评价”背景下中小学新课堂观摩研讨活动小学英语专场,于榆次区大唐双语学校成功举办。活动为期一天半,聚焦沪教版、人教版、外研版等多版本新教材的优质课例展示,通过课堂实践呈现学科融合创新思路,为山西省小学英语教师搭建新课标落地的交流平台。
其中,4月29日下午的沪教版新教材课例展示由太原市迎泽区教研科研中心承办,由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南路小学校李颖副主任主持。特别邀请了太原市迎泽区教研科研中心吴鑫老师、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南路小学校刘利华副校长、太原市迎泽区松侨小学校于海慧副主任以及太原市迎泽区新西小学校高俊红副主任多位专家名师,通过专题讲座、课堂观摩、微讲座等形式,聚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科学教育协同发展,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实践范本与创新思路。
单元统整析理路
活动伊始,由太原市迎泽区新西小学校高俊红副主任带来沪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 4 What sounds can we hear? 单元整体设计说明。高主任立足项目学习“Let’s take a sound travel 踏声音之旅途,赏生活之多姿”,从单元整体视角剖析教材,从聆听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到收集自然界中美妙的声音,再到面对害怕的奇怪声音,串联了“生活之声”“自然之声”“恐惧之声”三个不同层次,分析单元主题意义,感悟声音为生活带来的乐趣,为科学整合教学内容提供思路。
课例双呈显匠心
紧接着是此单元的两节连续课例展示。第一节课是由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南路小学校刘利华副校长带来的单元第二课时 Sounds in nature的课例展示。刘校长在此节课中构建了“生活感知-自然探秘-诗意表达”的进阶式学习路径。以生活中可感知的多元声音为切入点,巧妙借助AI辅助教学技术,以多维立体的方式为学生生动呈现大自然的场景,引领孩子们沉浸式走进生机盎然的自然世界。通过音效辨析、图文结合、诗歌朗读等多元教学策略,带领学生沉浸式感受风吟雨落、鸟语虫鸣的自然之声以及诗歌之美。在声音符号与语言符号的交织碰撞中,引导学生体验自然之声的丰富层次,体会声音如何赋予生活以灵动与诗意,深化“声音让世界更鲜活,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意义。
第二节课是由来自太原市迎泽区松侨小学校的于海慧副主任带来的此单元第三课时 Sounds we are afraid of 的课例展示。于主任基于前两课时的学习,通过和学生谈论在生活中和自然界中听到的声音,复现语言知识,激活学生的已知储备。她借助丰富的音视频素材,用生动的画面与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知和谈论生活中存在的令人害怕的声音。课堂上,于主任巧妙运用AI辅助教学技术,将《Gu Dong is coming》的故事进行动态化呈现,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通过沉浸式的故事阅读与情景演绎,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如何面对恐惧之声及面对恐惧声音的正确方法,深化科学认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勇气与智慧。
智识领航明路径
活动最后,太原市迎泽区教研科研中心吴鑫老师以“聆听新教材声音 探索新课堂路径”为题,从落实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助力新课堂三方面,深度阐述英语教学与科学教育融合策略。吴老师强调,落实新课标需树立三大核心意识:主题引领意识、单元整体意识及英语学习活动观意识。在用好新教材方面,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探究主题意义,以问题链设计为思维导线提升思维品质,以可视化工具为驱动载体发展学习能力,实现语言能力与科学素养双线提升。此外,吴老师提出要立足项目式学习和实施跨学科教学,通过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课堂建设。吴老师的分享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操指引,为参会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现场反响热烈。
此次研讨活动通过专家引领、课堂观摩等形式,为小学英语教师搭建了“语言+科学”融合教学的实践平台。探索在英语教学中守好科学教育责任田的有效路径,让英语课堂成为科学素养培育的沃土,助力提升山西省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推动科学教育在英语学科中落地生根。
(网易山西 张敏 通讯员 王艺娴 助编 贺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