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双减”要求,践行新课标精神,自4月以来,太原市晋源区第三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精心策划举办了“锚定课标,铸魂育人,创享课堂”优质课展示活动。党支部书记、校长田瑞涛参加此次展示活动并勉励大家勠力同心奋进,不忘教书初心,牢记育人使命,遵循现行大纲,落实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
诗海泛舟寻古韵,文林探幽觅新声。”古诗词是中华文化跨越时空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凝练的智慧。随着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在大幅度增加古诗词学习数量的同时,也对古诗词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探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背景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在书页翻动间丈量天地,于平仄韵律中对话古今。新时代书香校园建设,当以古诗词为桥——晨读课上,共读“大漠孤烟直”的壮阔;课间漫步,细品“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趣;主题活动里,用诗画创作诠释“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生机。4月30日,一场诗词教学的盛宴在晋源区第三实验小学校悄然绽放。“
授课前教学副校长商权深入五年级语文组对该课教学活动进行指导。
王小丽老师课题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王老师采用“双师”课堂的形式施教。根据高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读诗—悟情—联史—品法”为主线,通过情境创设与对比阅读,引导学生跨越时空,感受陆游的赤子之心,同时渗透历史认知与家国情怀教育,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直接抓住描写华山和黄河的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品析山河之美从而激起山河被金人霸占的悲愤。学生不仅在入情入境地朗读中感受到诗句的韵味,还走进了陆游的内心,实现学生与文本、人物、历史的融合,与人物产生共情,对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产生由衷的敬仰之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次互听互评活动,语文组确定了“以读促学,以读促写,探究多形式朗读对课堂教学的作用。”这一观课点。各位老师围绕观课点,有针对性地评课,以肯定做法,改进不足为评课目的。最终达成共识,多形式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揣摩写作方法。语文课堂应该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凸显语用价值的课才是一节师生共赢的课。教无止境,学亦有益。此次互听互评活动不仅为大家奉上一场异彩纷呈的教育盛宴,还通过相互听评,共享教育新理念、新方向,有效地架起了教师间沟通的桥梁共同进步,让一线教师深切感受到凝心聚力、携手前进的力量。建设“三小好课堂”,打造“三小好教育”。让书架遍布角落,让诗会成为风尚,让经典诗词化作学生心中的文化星河。从“少壮不努力”的劝学,到“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从“会当凌绝顶”的志向,到“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品格,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精神的滋养,让校园的每一缕书香都洋溢着中华文脉的芬芳。
(网易山西 闫珊 通讯员 王小丽 助编 池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