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箴言,在太原市小店区育杰小学校的课堂里有了全新注解。当传统课堂还在用“填鸭式” 教学时,这里的教师已挥动“尊重与激活”的双翼,在经典与现实的交织中,构建着充满生长力的语文课堂。 当童话教学遇见 “慢耕细作” 的智慧,一场关于语言、思维与心灵的奇妙旅程就此展开。
4月29日,教研员赵建平老师来到太原市小店区育杰小学校进行听评课活动。本次教学以 “轻启童话之门,编织五彩人生” 为核心,打破传统单篇教学的局限,将经典童话阅读与创意创编融为一体。这种以学生为圆心的设计理念,恰似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的 “教育之道,在于唤醒生命的内在潜能”,让童话成为连接现实与想象的桥梁。
丁娜老师的课堂,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童话梦境。她巧妙地将语言训练与精神成长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品味语言魅力的同时,也在心灵的田野上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学生们时而沉浸在奇幻的童话情节里,时而积极踊跃地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与想象,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每个孩子的眼神都闪烁着对知识渴望与对未知探索的光芒。
育杰小学独创的 “尊重・激活” 体验课堂模式(FDTA 模型),为童话教学注入了系统生长的力量:F(感知启航)如春日细雨,通过情境创设唤醒学生的原有经验;T(尝试探究)似破土新苗,在小组协作中孕育独立思考的勇气;D(行动内化)像夏日灌溉,用分层任务助力知识沉淀;A(迁移创新)则如秋收时节,让所学在实践中绽放新的可能。
赵建平老师的评课与建议,为童话教学指明了更清晰的方向。他高度赞扬课堂活动与教研活动的亮点,同时也提出了精准的优化建议。
赵老师强调学情分析要有针对性,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已有经验、认知能力、心理特征和学习风格,这样才能让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他还指出要深挖课时目标,突出童话文体教学特点,让童话的独特魅力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而结合 FDTA 校本模式实施精准指导,并注重分层落实,能够确保教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实际教学成效。
随着教研活动的深入,育杰小学的“尊重·激活”模式逐渐成熟。未来,他们将继续深耕课堂,让童话的种子在“尊重·激活”的土壤中绽放出更绚烂的花朵。期待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做题的机器,而是点燃创意的火花,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网易山西 黄晶 通讯员 王淑丽 冯颖娟 助编 郑淑颖 武超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