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矿区小南坑小学一直致力于探索教师“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教师队伍“文化致远 向美而行”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教师发展“四航工程”,通过“四航”工程搭建立体化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积极搭建教师智能研修平台,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为教师赋能,促专业精进。多年来,小南坑小学积极探索国家智慧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校课题,依托平台研究《融合信息技术的“三段四步”教学模式研究》+教研模式,“信息杯”历经24届,已经由集体教研成果展示活动发展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整体工程的代名词。2025年,“信息杯”正以其崭新的面貌,以更加多元的方式、科学的构想陪伴每一位教师拔节生长。
本学期组织开展第24届“信息杯”教学赛讲,主题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研究”。此次赛讲分两轮进行,第一轮是齐媛名师工作室为全校教师就新课标、新理念、三段四步式模式、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深度融合做示范引路;第二轮为“教学新秀展示课”各学科教研员针对矿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学校的课堂模式、学科特点量身制定各学科的评价表,注重教—学—评一体化。
第一轮齐媛名师工作室的教师们成立教研团队,以团队赛课形式展开,各团队热情高涨,组织有序。组长高效统筹,规划好每一个环节。团队内教师热情似火,全身心投入。参赛教师先自主备课,之后团队共研共磨,在四十分钟里大展身手,把智慧课堂手段自然嵌入教学,或用多媒体巧设情境,或借互动平台激发讨论。团队内教师专注聆听,积极建言,从多维度深入探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一片热烈的研讨声中,为参赛教师出谋划策,为后续赛事筑牢根基。
初次试讲结束后,携手团队继续踏上磨课征程。这一过程彰显了浓厚的团队合作精神,师徒结对也发挥了关键作用。经验丰富的师傅与年轻教师深入探讨,从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到智慧手段的巧妙融入,都经过反复斟酌与打磨。在团队的智慧凝聚下,教学方案日臻完善,教学细节愈发精致。
语文
郑珠和陈丽两位教师在此次参加矿区赛讲课期间,狠下功夫,反复磨课,不辞辛苦地反复修改,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自己才会有思考,有成长。从课标的深入学习到文本的细致研读,从情境的创设到语言的过渡,在践行新课标、践行跨学科的理念下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郑珠老师执教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本篇课文所处的识字单元,要关注到识字方法的习得与运用,要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习性,由于一年级教材的变动,会认会写的字都发生了变化,郑老师和教研团队开始重新深入备课,本单元重点是识字单元,在如何巩固运用形声字,如何将多样的识字方法让学生灵活自主的运用,成为磨课教研过程中的重点,经过多次研课磨课才找到合适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鼓励学生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字,借用希沃小游戏巩固形声字的识字特点,由此衍生至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借助形声字认识更多的生字。
数学
数学磨课:精研共进探秘面积
“磨课如解题,反复验算方抵本质。”团队以结构化思维为核,技术为翼,将“转化思想”深植课堂,实现师生思维共长。这一过程,既是教学的打磨,更是教育者追求极致的缩影。
团队共研,优化设计。攻克难点,如“面积之树”知识网络的直观呈现。通过增加网络画板动态演示图形转化,强化“转化思想”的渗透,替代原设计的语言描述,提升学生理解。
立足课标,重构逻辑。以“公式推导脉络”为主线,重新设计学习单,增设“图形转化关系图”任务,引导学生用箭头标注逻辑。从“面积单位个数”切入,揭示公式本质统一性。
技术赋能,激活思维。将静态练习转为互动实践:希沃白板和网络画板支持动态转化,验证面积计算。学生通过剪拼卡纸还原推导过程,深化动手与思辨能力。
试讲迭代,成果升华。三次试讲后,学生从机械复述转为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甚至提出“柱体体积是否为立体万能公式”的猜想。
道德与法治
信息
决赛中,教师们融合智慧课堂,创新教学设计,课堂质量卓越。她们利用智慧大屏、学习单的设计、终端设备,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小组协作,氛围热烈。通过线上竞赛、实时展示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与创造力,精准达成教学目标。比赛场上,教师们所呈现出的课堂质量极高,充分展现了团队协作的硕果。她们不仅在教学设计上精益求精,还在智慧课堂的应用上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小南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语文
郑珠老师执教的《动物儿歌》亮点频现,成效显著。在情境创设方面,巧妙打造动物王国达人秀情境,用主持人熊二发布任务的方式引出课题,瞬间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为整堂课营造了轻松愉悦且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教学方法运用娴熟且多样,情境、游戏、直观演示法相互配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朗读感悟法协同发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教学过程逻辑清晰、环环相扣,识字教学扎实有效,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规律,多种识字方法并用巩固识字效果;朗读教学形式丰富,让学生充分感受儿歌韵律。拓展环节布置的作业与推荐阅读,延伸了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整体来看,郑珠老师的这堂课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良好。
陈丽老师执教的语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以“野外求生”为情境,设计了“寻找天然指南针”“制作指南手册”“争当野外小向导”三种活动,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贯穿“观察自然—思考原理—实践应用”的主线,引导学生探索如何利用自然现象辨别方向,树立“细心发现、勤于探索”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在自然中解锁更多“指南针”的奥秘,既传递科学知识,又激发学生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成长为善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数学
本节课以“探秘面积”为核心,通过结构化设计与动态实践,系统整合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知识,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深化转化思想。导入时,抛出“小侦探探秘面积”的主题,引导学生聚焦面积公式的核心要素为后续梳理公式推导逻辑铺垫基础。梳理时,教师以“面积之树”为模型,以长方形为“根”,串联各图形间的转化关系,构建知识网络。探究时,借助网络画板,动态演示梯形公式的“万能性”,打破公式记忆的孤立性,强化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应用时,设计梯度任务,促进学生知识迁移,提升思维深度。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通过“探秘—建构—应用—延伸”的闭环设计,实现知识整合与思维进阶,充分体现“为未来而学”的教育理念。
道德与法治
李娜老师执教的道德与法治《爱心传递者》一课,依据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以“情感浸润、实践育人”为设计理念,通过生活化、活动化课堂破解德育“知而不行”的难题。设计意图上紧扣时代主题,以“体验-感悟-践行”为路径,将“爱”具象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借助“爱心传递卡”促进价值认同,推动行为转化。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跨越,既深化了教材中的价值观念,又培养了知行合一的社会责任感,切实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信息
孙晓燕老师执教的《多人过河巧安排》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在情境创设方面,结合学生们对情境式问题(如探险、游戏)兴趣点,巧妙利用成人在少年的帮助下过河的小问题,激发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参与热情。教学方法上面采用问题链情境教学法,以学生感兴趣的“探险队过河”为故事情境贯穿课堂,从单人——双人——十人过桥的子任务,形成递进式的问题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在项目式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模拟过河过程,形成规划算法思维。新课学习设计闯关的环节,第一关“一人过河我会排”;第二关“两人过河”;第三关“过河新挑战”。 坚持“做中学”的理念,注重真实体验和问题解决,从单人到多人,为学生学习提供脚手架,引导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体验——抽象——迁移”的计算思维, 完成拆分大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算法建模,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整体来看孙晓燕老师的这节算法课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良好。
英语
赵瑜老师执教的是Sport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知识由浅入深,课上凸显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积极态度,让大家感受到了课堂上师生的活力。整堂课设计符合学生教学实际和教学内容需要,各环节过渡自然,从图片导入到测试再到阅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并凸显主题意义,学生学有所获。赵瑜老师从热身环节的I say you do 激发学生兴趣,到新授环节的 …likes…,再到重点句型Does … like …?再到填表格练习环节,直到最后的写作练习,目标设定贴合学生实际水平与课程标准,清晰逐步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张嘉宁老师勤学好问,踏实肯琢磨,教学设计充分体现课标精神,课上采用了情境教学展开教学,遵循听说读写的原则,从听、说、读、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们展开学习,形式有趣,学以致用。借助图片,看图说话,从词到句再到段,教师设计巧妙,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每段内容,并用不同方式及时检测学生学情,领会语篇主旨。整节课节奏紧凑,学生学习积极热情,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目标。张老师的板书设计新颖,主题鲜明。在课堂中她还结合学生的学情及时给与评价,并且让生生互评,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
语文
齐欣老师执教的《操场上》一课是一年级下册一篇识字课文,课堂中齐老师将识字方法的运用贯穿于整节课堂,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会自主认字,将字义、字形、字的演变过程结合起来,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读汉字,同时齐老师从课文内容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说话练习,将说话联系巧妙的与识字相融合,鼓励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心理,扎实落实了本节课的目标。
四年级姚转红老师执教的《绿》这一课,大胆的从朗读方法入手,从读出节奏,读出画面感到最后的读出情感,层层递进,配以优美的音乐,动听的朗读成了本课的一大亮点,姚老师课堂中恰如其分的运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精彩的评价与学生互动相辉映,那满眼的绿色仿佛就在眼前蔓延。
李洁执教的语文《花钟》以“探索植物王国的神秘花钟”为主题情境,通过展示不同时段花朵绽放的图片、播放自然纪录片片段,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烂漫花海,直观感受花卉开放的奇妙,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在沉浸式氛围中主动融入课堂学习。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在品味文本优美词句时锻炼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探究不同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培养思维能力。通过拓展延伸环节,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审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郭乐老师执教的《赵州桥》一课,教师精准把握《赵州桥》“了解古代建筑智慧,感受语言文字之美”通过多媒体展示赵州桥高清图片、历史纪录片片段,搭建直观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词语(如“横跨”“雕刻精美”),将文字转化为具象画面。尤其在词语理解方面,采用双师课堂,让人眼前一亮,在对“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等词语的理解,除了采用借助图片的方式理解,还通过智慧中小学平台中线上理解词语的方式进行穿插,引导同学们采用查资料、联系生活以及做动作的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语的含义。本节课立足文本特质,以词语理解为切入点,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教学环节紧凑,互动形式多样。
科学
白雪老师执教的《呼吸》一课,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游泳憋气场景导入,意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快速融入课堂 ,明白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在探究环节,设计体验呼吸、探究气体成分差异、认识呼吸器官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验,对呼吸知识有了深入理解,不仅掌握了呼吸原理、呼吸器官及其作用,还学会用实验探究科学问题,科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比赛结束后,各学科组进行了深度教研。评委们高度赞扬了参赛教师在智慧课堂应用方面的创新实践,同时也针对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智慧手段的适配性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教师们指明了后续提升的方向。针对小南坑小学在线下教研遇到的思考时间不充分、教师表达受限从而影响教研效果等问题,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研修”场景适逢其时的出现在面前,该场景为小南坑小学教师提供了多资源、多渠道、多样化、精准化的帮助,让老师们突破时空限制,积极主动的参与教研,大胆创新的提出观点,深入推进在线研修与校本教研结合、与新教师培训结合,让在线研修成为教师成长的高效平台。
从“经验教研”到“智慧教研”的转型,小南坑小学通过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资源整合、个性应用、数据反馈、联动教研”等核心功能,助力小学数学教研实现三大突破: 协作深度:从“单打独斗”到“群体智慧”,如《用字母表示数》的四次研修模式;技术融合:从“静态讲授”到“动态生成”,如《平面图形的面积》中网络画板的创新应用;生态构建:从“线下交流”到“线上融合”,推动教师联合教研。最终目标: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以数据为支撑、以协作为纽带”的小学数学教研新生态,让每一节课都能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技术赋能中实现专业成长。
4月25日下午,在小南坑小学大会议室进行了信息杯赛讲总结表彰大会。小南坑小学王红莲校长肯定了授课教师闪光点(创新的课堂设计,精准的学情把握,生动个性的语言和自然从容的教态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的同时,及时指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阐释了对青年教师成长的见解,希望青年教师能永葆学习之心,进行“三反思”,持续学习,勇于突破舒适区,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与手段。在失败中汲取经验,在成功中积累自信,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网易山西 郗艳 贾婷茹 助编 刘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