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杏花岭区外国语小学,一场颠覆传统教育模式的“双螺旋研学革命”正在上演。这所学校将课堂搬进兵工厂、航天馆、非遗工坊,让孩子们在钢铁与星河的碰撞中,完成对文明基因的解构与重组。当教育回归到“人”的本质,ta 们惊喜地发现:最好的教科书,就藏在真实的世界里。
三年级 | 在冷热碰撞中淬炼文明基因
1898太原兵工厂文化产业园的铁锈味里,时光以机械齿轮的方式重启。当 老师傅启动瑞典产 “万能铣床”时,金属切削声如同一曲百年战歌的回响。每颗炮弹的膛线误差小于0.03毫米 —— 比头发丝的三分之一还细,这就是属于它的辉煌。回到现在,孩子们的手指抚过机床的刻度盘,掌心的纹路与历史的刻痕悄然重叠。
而在亲手拼装木制礼炮的过程中,三年级孩子们从零散的木块到完整的礼炮模型,木屑落在袖口也浑然不觉:“原来课本里的‘工匠精神’,就是对准每一道卯榫时的屏气凝神。”阳光穿过车间天窗,在孩子们发亮的眼睛里折射出奇异的光 —— 那是历史责任感与少年成就感的交相辉映。
午后,陶瓷艺术中心成为孩子们的梦幻天地。在素胚之上,他们用青花颜料绘制 “科技强国” 主题瓷盘。当1300℃的窑火将 泥胚烧制成结晶釉,釉面流动的金属光泽,恰似古代匠人与现代少年的掌心温度在时空隧道里完成对接。
四年级 | 在烟火气中播种星际浪漫
在六味斋百年酱园里,281年的老卤在陶缸中泛起细密的泡沫,历史的醇香弥漫在空气中。孩子们化身 “小小美食家”,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传统肉蛋卷。从鲜嫩的肉馅均匀铺在金黄的蛋皮上,到小心翼翼地卷成紧实的圆筒,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品味着传统美食文化的魅力。他们不仅了解了 “酸、甜、苦、辣、咸、香” 的六味文化,更在实践中传承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转身踏入航空航天馆,1:10的长征五号火箭模型让孩子们瞬间屏息。在科技体验环节,当孩子们戴着VR眼镜操控模拟飞行器,在陨石雨中穿梭时,有人脱口而出:“原来宇宙的呼吸声这么震撼!”这一刻,古老的酱园智慧与尖端航天科技,在少年心中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五年级 | 在古今观测中破译文明的进化
五年级的同学们在六味斋产业园,化身 “气味侦探”,探索传统美食制作的奥秘。非遗保护专家田青曾说:“活态传承,是让传统工艺活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孩子们系着围裙数蛋卷层数的专注模样,恰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
在气象观测场上,青铜日晷与现代设备形成奇妙的对峙。孩子们对着绿幕模拟天气预报时,才发现每个精准的气象数据背后,是地面观测站、气象卫星、超级计算机的协同作战。当他们用卡纸制作日晷模型,在底座刻下 “春分”“秋分” 时,手中的模型,正在连接起‘观象授时’与‘数值预报’的千年跨度。”
六年级 | 在模拟飞行中锚定文明的未来坐标
六年级学生在山西航空产业综合馆的飞行模拟舱内,体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星际穿越”。波音787全真驾驶台上,密密麻麻的仪表盘与VR穹顶外的浩瀚星河,让“少年机长”们真切感受到航天工程师黄伟芬所说的:“每个按钮背后,都是人类跨越十万光年的勇气。”
而在气象局制做日晷模型时,青铜指针投下的阴影与卫星云图上的气象锋面产生奇妙共振。古老计时工具与现代观测技术的对话,揭示着人类认知世界的永恒命题:大家既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望文明,更要借助科技之眼眺望未来。
从兵工厂铣床的冷冽金属到航天器尾焰的炽热离子,从青花瓷的雨过天青到气象云图的数字霓虹,这场研学如同一部缩微的人类文明史诗。所谓真正的教育,是让传统薪火与科技之光在年轻血脉里共生共长,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文明长河中最明亮的摆渡灯。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郑淑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