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日暖,笔墨生香。为进一步夯实教学根基,提升育人品质,山西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太原市小店区东中环学校)于近日开展了一场细致入微的教学常规督导活动。此次检查以“查不足、促规范、提质量”为宗旨,通过“查、看、评、导”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教案、学生作业、听课记录、业务本等教学常规进行了全方位把脉。
教案检查,规范与创新并重
检查组重点查看了教师教案的备课进度、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完整性及课后反思撰写情况。从检查结果看,教师们备课态度认真,教案书写工整,能结合新课标要求设计分层教学环节,部分教师还创新性地加入了思维导图、跨学科融合等内容。检查组老师强调:“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既要扎实规范,也要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设计。”
作业批改,细致与反馈同行
学生作业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窗口。检查组随机抽查了各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作业本,重点关注批改及时性、订正复批、激励性评语等。多数教师能做到全批全改,并通过“星级评价”“鼓励印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手翻开的作业本,字里行间缀满星星点点的批注。正是学校“精批细改”要求的生动体现。
听课记录:学习与成长共进
听课本检查中,教师们的听课节数均达到学校要求,记录详实,既有课堂环节的客观描述,也有针对教学策略的深度思考。青年教师通过观摩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学到了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今后将尝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这样的学习热情,正是学校“青蓝工程”结出的硕果。
业务学习:积淀与提升同步
业务学习本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充电站”。检查发现,教师们能结合学科特点记录理论学习心得、教研活动收获及教学案例分析。新课标研读的篇章也格外厚重。翻开可见密密麻麻的批注与五颜六色的标记交相辉映,字里行间流淌着教育者对新课标的深度思考与实践智慧。这些浸润着思考的业务笔记正在教师们的案头常翻常新。
总结反馈,以查促教,以检促优
检查结束后,学校召开了专题反馈会,对表现优异的教师提出表扬,同时对个别教案反思深度不足、作业批改符号不规范等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王校长总结道:“教学常规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要通过常态化检查,帮助教师对标优秀、查漏补缺,让规范成为习惯,让习惯提升质量。
此次常规检查不仅是对教师阶段性工作的检验,更为后续教学指明了方向。该校将继续以精细化管理推动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网易山西 张敏 助编 池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