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学科融合大阅读”教育理念,推动跨学科实践学习,5月9日下午,太原市万柏林区众纺路小学组织学生走进山西面食博物馆,开展“跨学科阅读——面食探秘”研学活动,将课堂延伸至传统文化现场。开启了一场“用阅读解码面食文化”的探秘之旅。
活动前,王宏智副校长对此次研学活动进行详细安排,并强调安全出行。同时,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今天的活动中有所收获,不仅学到知识,更要感悟文化,传承精神。用眼睛去发现,用双手去实践,用心灵去感受山西面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发了!低碳出行,绿色环保。研学队伍像一条欢快的小溪,将所有的期待都化作了脚下更加坚定的步伐,每一个脚印都盛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大家将组队变身"面食传承人",戴上"美食探险家"徽章,一起穿越千年面食江湖,揭开山西面食的神秘面纱。
数学组将让学生通过对山西面食的研究,深入了解山西面食的营养价值,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加以数学阅读指导,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全面培养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The best Mianshi lies in China and the best Chinese mianshi lies in Shanxi."Let's explore some fun ones!
观看“独轮车头顶刀削面”“飞天扯面”“龙须拉面穿针”等绝技表演。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亲手制作花馍、莜面栲栳栳、猫耳朵等特色面食。
众纺学子数学能力十分强,把主持人的提问对答如流。
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摸着,感受了面球的神奇。
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亲手制作花馍、莜面栲栳栳、猫耳朵等特色面食。
制作花馍“中秋玉兔”,通过亲手制作,学生不仅能触摸非遗的温度,更能理解“一捧面粉,千载匠心”的文化传承意义。
美术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制作,悉心指导。
栩栩如生的玉兔花馍制作好了。
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反隋时,曾用莜面栲栳栳犒赏将士。因莜面耐储存、高热量,士兵食用后体力充沛,最终助李唐军队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栳"之名即由"犒劳"谐音演变而来,象征对将士的慰问。这段穿越千年的麦香故事,正等着同学们亲手触摸、用心传承!
在山西面食面食博物馆二楼,导游向小朋友们讲解介绍了山西面食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以及背后蕴含的民俗文化。
穿过历史长廊,“面食工艺”展区聚焦于制作技法的展示。刀削面的“一叶落锅一叶飘”、剪刀面的“剪花落玉盘”、莜面窝窝的“蜂窝挂壁”……墙上的图文详细记录了280余种山西面食的独特技法。展柜中按比例缩小的“厨房场景”模型,还原了传统家庭制面的温馨画面:老妇人坐在炕边揉面,孩童趴在案头看面,木梁上悬挂的面缸、墙上挂着的擀面杖,都在无声诉说着面食与生活的紧密联结。
从远古时期面食的起源,到各个朝代面食的演变,再到如今山西面食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广泛传播,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阅读不仅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更是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当孩子们咬下自己制作的食物时,千年饮食文化便在这"一揉一捏一蒸"中完成了传承。这份成就感,远比任何说教更生动!
此次研学活动创新性地将阅读学习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通过"阅读-体验-创作"的完整学习链条,学生们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实现了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充分展现了跨学科教育的独特魅力。
(网易山西 黄晶 贾婷茹 通讯员 袁利娜 助编 刘佳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