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教研室将深入贯彻“1258”工程战略部署,以教研建设为核心,扎实推进“一周两研”制度,深化“六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育变革的澎湃浪潮中,山西省榆次第一中学将以周为经,以备课组为纬,精心编织校本教研的新篇章。此次走进的是高二化学备课组、高一英语备课组与初中地理备课组,探寻他们的教研智慧与风采!
备课组简介
榆次一中高二化学备课组由五位优秀的教师共同组建,张新风老师教学严谨,李博融老师课堂张弛有度,孙志桢老师善于启发引导,贺苑林老师精于研究教学,李风霞老师善于知识体系构建,各位老师教研中积极互动,精研六环教学,深耕高考备考。以“导、学、议、展、讲、检”六环节为教学核心,打造高效课堂。导:精心设计情境问题链,如通过生活现象导入化学原理,激发探究欲;学:依托分层学案引导自主学习,标注核心概念与易错点,让学生有的放矢;议:组织小组合作突破重难点,如“实验误差分析”等开放性议题,碰撞思维火花;展: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解题思路或实验方案,培养逻辑表达能力;讲:教师精准点评+学生互评,既纠偏知识漏洞,又强化思维规范;检:研发校本习题集,分层设置基础题、高考真题改编题,靶向提升解题能力。
在高考研究层面,备课组深入剖析近五年全国卷命题规律,归纳“工业流程”“反应原理”等高频考点的解题模型,结合学情编写《高考化学题型突破手册》。通过每周限时训练+真题拆解教研,引导学生构建“审题—建模—答题”思维链,助力化学核心素养与应试能力双提升。
这支团结创新的团队,以六环教学为基,以高考研究为翼,为学生铺就化学学习的高效之路。
本周教研内容
研课:六环节教学环节
1.导:从天然资源中提取有机化合物,通常得到的是含有杂质的粗品。工厂生产和实验室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往往也混有未反应的原料和反应副产物等。进行有机化合物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的研究,首先要获得纯净的有机化合物。粗品必须经过分离、提纯才能得到较为纯净的物质。提纯含杂质的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方法是利用有机化合物与杂质物理性质的差异将它们分离。在有机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有蒸馏、萃取和重结品等。
2.学:
蒸馏:分离互溶的液液
条件:液体热稳定性较高,沸点相差较大
展示蒸馏装置图。
萃取:液液萃取和固液萃取
常见萃取剂进行了解,从而分析萃取剂的要求;
萃取之后紧接着分液,分液:分离不互溶的液液,要用到梨形分液漏斗,液体下液下口出,上液上口出。
萃取分液操作:振荡、放气、静置、分液。
重结晶:分离固固
操作:溶解、结晶。
条件:结晶是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将杂质除去。重结晶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溶剂,要求杂质在此溶剂中溶解度很小或溶解度很大,易于除去,被提纯的有机化合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能够进行冷却结晶。如果重结晶所得的晶体纯度不能达到要求,可以再次进行重结晶以提高产物的纯度。
3.展:
请同学们讲解装置图仪器和注意事项
蒸馏烧瓶应放在陶土网上,不能直接加热;
加热纯液体应放入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暴沸;
温度计末端应放在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测量蒸气的温度,不能伸入液体中;
用直形冷凝管,冷凝水下口进上口出;
锥形瓶进入的是馏分,一般是混合物。
萃取剂要求:与原溶剂不互溶;被萃取物在其中溶解度更大;互不发生反应。
分析萃取分液操作:振荡、放气、静置、分液各步骤的原理。
学生讲解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4.议、讲:学生互相评价,师生互评,分析评价学生展示内容,给予及时评价。
5.检:书本课后练习,导学练
本周教研成果及部分教研成果展示
备课组简介
榆次一中高一英语备课组由2名深耕教坛、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7名思维活跃、教育理念前沿的中青年教师组成。这是一支兼具凝聚力与创新力的精锐队伍,团队成员教学功底深厚、业务能力精湛,始终锚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崇高的师德风范与严谨的治学精神,赢得学生的广泛尊敬与喜爱。备课组坚持落实集体备课机制,通过深度交流与经验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同时深度践行“课堂六环节”高效课堂模式,凝聚团队智慧,不断打磨优质教学,全力构建高效、创新的英语课堂生态,为学生成长赋能。备课组坚守“以学生为主体”核心教育理念,精准锚定学情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依托课堂活动与任务驱动,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热情,构建互动式、探究式学习生态,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英语学习中找到成长路径。聚焦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学生英语综合素养显著提升。
本周教研内容
1.研课:Book 3 Unit 2 The Well That Changed the World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文章主旨,掌握与水资源短缺相关的词汇。
技能目标:提升阅读、口语表达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全球水问题的关注和同理心。
教学流程
导入:通过视频或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过程:通过略读、寻读和小组讨论深化理解。
展示与反馈:小组汇报,教师点评,强化学习效果。
难点与对策
词汇难点:提供词汇表,结合语境学习。
深度分析:通过分层提问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思考。
作业设计
要求学生课后调研其他水资源项目,撰写报告,延伸课堂学习。
2.研题:2025年单元自行练习
围绕自行练习展开,分析试题设计及学生表现,探讨教学改进策略。
考试内容分析
听力部分:涵盖日常对话、独白,侧重信息捕捉和细节理解。
阅读理解:选材多样,包括动物保护、人物传记、文化遗产等,考查主旨、推理和词汇理解能力。
语言运用:完形填空和语法填空注重语境应用,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能力。
学生表现反馈
听力部分得分较高,但部分学生对长对话的细节把握不足。
阅读理解中,文化类文章理解较深,科技类稍弱。
写作部分观点明确,但部分学生语言表达不够流畅。
改进措施
加强长对话和独白的听力训练,提升细节捕捉能力。
增加科技类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知识面。
通过范文讲解和练习,提升学生写作的逻辑性和语言准确性。
后续计划
结合考试反馈调整教学重点,定期组织模拟训练,强化学生薄弱环节。
本周教研成果及部分教研成果展示
备课组简介
榆次一中初中地理备课组共有专业教师5名,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功底扎实、业务精湛。备课组始终秉承“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教研相长”的理念,重视集体备课,深耕课堂教学,以期促使学生达成“识地明理,知行合一,人地协调”的全面发展目标。
本周教研内容
1.研课
为深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实新课标“跨学科主题学习”与“探究式教学”理念,榆次一中初中地理教研组聚焦项目式学习(PBL),开展系列教学实践。此次活动以区域自然地理学习方法与典型案例为载体,通过张素琴、郭彬默、刘媛媛三位教师的探究课展示,探索地理教学与真实情境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课程亮点:
1.张素琴老师《区域自然地理学习方法探究》
核心设计:以“问题链”驱动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分析、数据对比、案例综合三步法,归纳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框架。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区域气候数据,提炼自然要素关联性分析方法。
创新点:融入“大单元教学”理念,以非洲为例,串联地形、气候、生态等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思维。
2.郭彬默老师《俄罗斯》探究课
情境创设:以“向日葵种植与产业发展”为主线,通过查成分(地理位置)→种葵花(农业条件)→榨籽油(工业加工)→卖产品(贸易运输)四环节,将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有机整合。
学科融合:结合历史资料(如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背景),探讨交通布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思辨能力。
3.刘媛媛老师《南极地区》探究课
项目任务:模拟“南极科考站选址”情境,学生需综合气候数据、生态保护、国际合作等多维度信息,提出可行性方案并答辩。
跨学科实践:融入科学(极端环境适应)、政治(《南极条约》解读)等学科视角,深化人地协调观与全球意识。
此次教研活动以项目式学习为支点,推动地理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转型,为区域主题教学与跨学科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未来,联合体教研组将持续探索情境创设与学科整合的深度结合,助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本周教研成果及部分教研成果展示
通过校本教研,教师们紧密关注一线教学动态,结合考情与学情,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课堂实效。
展望未来,榆次一中将继续以“一周两研”为抓手,凝聚集体智慧,深化教学改革,为每一位学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网易山西 黄晶 张丹丹 通讯员 王丹 孙志桢 张亦驰 助编 刘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