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夏的暖风中,山西大同,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从“黑色煤海”到“金色田园”,农业数据的亮眼增长、涉农项目的快速推进、美丽乡村的崭新面貌,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每一处变化都在彰显着 “ 千万工程” 的神奇魅力。今天,一起跟随这座城市来揭开乡村振兴的硬核逻辑。
近年来,大同市深入实施“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市委一号文件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组建了六大工作专班,牵头推进落实重点任务。这些政策如同指路明灯,为大同市的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的根在土地,种子是希望,农民是主角。”袁隆平先生的这句话在大同市得到了生动实践。大同市锚定“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全面聚焦农业赛道,大力发展黄花、黄芪、设施农业、渔业等特色产业,构建起多种特色农业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黄花种植规模达26万亩,衍生出六大系列130余种产品,年产值突破40亿元;黄芪种植面积达37万亩,年产值达8.5亿元。这些特色产业不仅丰富了市场供应,更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漫步天镇县滹沱店村,水泥路直通农家小院,太阳能路灯照亮青石巷陌,曾经的 “垃圾沟” 变成了村民纳凉的小花园。“现在村里比城里小区还干净!” 村民王大爷的感叹,道出了大同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30个精品村、270个升级村拔节生长,垃圾收运体系覆盖所有村庄,“厕所革命”让97.5%的农户用上卫生厕所,甚至连偏远山村都通上了 “四好农村路” 和旅游专线。
“乡村美不美,关键看‘里子’。”住建部村镇建设司专家陈敏指出,大同的做法值得借鉴——不仅改“面子”,更重“里子”:污水处理站建到村口,规模化供水让39.3%的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乡镇卫生院达标率达96%,就连敬老院都成了“星级养老社区”。
大同的蜕变印证了一个真理: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空想题”,而是“应用题”。当产业找准“赛道”,环境扮靓“颜值”,文化激活“灵魂”,千万个乡村就能成为千万幅各具特色的和美画卷。
正如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所言:“大同的实践为北方旱作农业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让‘千万工程’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展望未来,期待这片曾经的“煤海”之上,将绽放出更多令人惊叹的“乡村奇迹”。
(来源:大同日报)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郑淑颖 贺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