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韵初显,万物并秀。教研的热忱,似繁花的盛放,点燃智慧,激荡活力。为持续推进课堂改革深化,激发教师内生动力,筑牢教育质量基石,5月7日上午,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三立南校区迎来迎泽区教研室专家团队入校督导。迎泽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王晓霞老师、数学教研员武玉芳老师、英语教研员薛新丰老师、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吴建平老师、历史教研员闫晓馨老师、地理教研员常美荣老师、生物教研员田敏老师、化学教育员陈秀果老师、物理教研员陈红梅老师和负责质量监测的武燕珍老师走进校园,深入课堂,以专业视角把脉教学,为学校教育注入活力。
语文学科授课教师:赵宇阳
授课课题:《北冥有鱼》
赵宇阳老师的课堂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导入,将庄子的思想巧妙地借助游戏人物的故事及台词呈现,引导学生探究庄子的思想特点,课堂围绕三个核心任务展开,首先紧扣文言文落实字词的根本要求设置小组闯关赛,其次要求学生拓展思维去深刻理解“自由”的内涵,最后联系实际,探寻“逍遥”的现实意义。
教研员王晓霞老师点评本课紧扣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强调文言文教学需落地落实,针对环节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围绕环节一中的“英雄”话题,抓住鲲“化”鹏的“化”字,结合文章内容,点明鲲鹏形象与英雄形象的相通之处—都是“能积累,敢突破,立大志,巧借力”的。此外,王老师还强调要关注到预习提示与课后探究,巧妙利用好课本资源,为今后文言文课堂教学指明了重点。
数学学科授课教师:李雪
授课课题:《公式法(第二课时)》
李雪老师就《公式法》第二课时“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展开了一节新授课。李老师分享了自己对课标的理解,提出了自己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如何解决的,并与同组老师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数学教研员武玉芳老师在评课中肯定了李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深入研究,整堂课知识点设定层次分明,课堂学习氛围良好,授课全程关注新课标要求及大单元教学理念,重视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前后联系及迁移应用,对细节的把握更体现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同时也给出了建议,首先强调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重落实,前紧后松,重点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三,部分练习可以放在后面,先掌握性质,在拓展提高;其次“四基四能”的体现不够充分,部分学生感悟不到,学生的数学语言应在课堂上给予时间表达和练习。
英语学科授课教师:高阳
授课课题:《U7 Section A 3a—3c》
高阳老师从大单元概念出发,紧贴课标中“人与自然”的主题范畴进行教学设计,围绕阅读材料主题“珠穆朗玛峰”创设主题情境,激活学生背景知识和激发阅读兴趣;依据整进整出的阅读体验原则,设计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围绕单元话题“世界自然遗产”,引导学生在预设的攀登珠峰过程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获取、整合和信息内化,将文本推进的三个板块依次设计为攀登珠峰的大本营、一号营地和二号营地,分别对应文章的para 1、para 2 & para 3。本课在学生完成教材文本的阅读以后,创设了三号营地,对剧情进行了反转,要求学生自由思考“在接近珠峰峰顶时,突然收到因为环保需要而禁止攀登珠峰的警示,是否应该继续登顶?”以此引发学生作为环保大使竞聘参与者对于自然保护的反思,深化单元话题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英语教研员薛新丰老师指出,通过本堂课,学生深度理解了文本内容,构建了丰富的思维导图,语言产出流利准确,有深度的思考,也有细节的落实。评课中,薛老师提出了在备课过程中要继续深挖教材,结合文本内容和育人价值,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高阶思维,继续将课堂落实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道德与法治学科授课教师:张乐乐
授课课题:《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张乐乐老师从第三单元思维导图和“中国好人榜”活动导入,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是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理解该活动的重要意义。接着运用视频引入李良雄的事迹进入环节一,让学生理解李良雄所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扶危济困和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并通过小组讨论思考如何践行上述传统美德,然后通过李保国和郭庆的事迹理解敬业乐群和见义勇为的美德,并举出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该怎么做。环节二主要通过名言分析,让学生总结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要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吴建平老师指出整节课中以事例引观点,让学生分析探讨后得出相应的观点,并且多处引用古语、法条,与单元内容相契合,同时在教学中能够引入复杂现象,让学生进行辨别和判断,具有思辨色彩。在教学中还需要明确重难点,重视教学目标,要合理安排时间,在材料事迹的呈现上,可以将材料高度整合,让学生进行讨论,进而思考在生活中如何落实。
历史学科授课教师:刘文慧
授课课题:《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刘文慧老师紧扣大单元教学策略和项目化学习,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 通过五场职业技能比拼,将教学重点完整的呈现,教学生动有趣,学生积极的融入到课堂中。
历史教研员闫晓馨老师评价本课是一个典型的项目化案例,以职业技能的比拼为例,让学生为各参赛职业撰写参赛宣言,将知识点和考试题型紧密的结合起来,带领学生通过三个项目落实学习目标。并指出教师要加强对课标和和对学生的关注,同时教学目标的动词设置要有可测性。
地理学科授课教师:高亮清
授课课题:《解读等高线地形图》
高老师以“解读等高线地形图”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地形部位判读及实际应用。高老师以中考真题为例(如判断相对高度、选择登山路线、工程选址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等高线图的实际应用(如漂流选山谷、宿营避陡崖、公路沿等高线等),强化知识迁移能力。
针对本节课,教研员常老师指出案例教学贴近生活(如骑行路线设计),结合真题讲练,目标明确;互动形式多样,学生动手画等高线环节效果显著。并指出可增加动态演示(如洪水逃生方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易错点(如陡崖与鞍部)需对比强化;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融入可更直观展示地貌差异。
生物学科授课教师:梁安琪
授课课题:《生物的主要类群》
梁老师以植物和动物的讲解为中心,融入进化和分类的理念,把植物和动物的知识都串联起来。
生物教研员田敏老师和化学教研员陈秀果老师走进生物课堂,指出新课是种一棵树,复习课是育一片林。生物的复习课应该是有趣,有用,有意义的,可以根据本土的生物种类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系统性整体性的去引导学生去整合知识。
物理学科授课教师:樊艳红
授课课题:《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樊艳红老师在授课中以“观察现象→实验探究→总结规律→应用拓展”为主线展开本节内容。首先进行情境导入:展示轮船、潜水艇浮沉现象,引发思考;然后实验探究:通过改变鸡蛋在盐水中的浮沉,分析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进行规律总结:归纳物体浮沉条件,结合二力平衡突破难点;最后应用迁移:解释生活实例(如热气球、鱼鳔),并讨论科技应用(如潜水器,防溺水救生手环)。注重科学思维培养,强调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物理教研员陈红梅老师指出,本节课以生活实例导入(如轮船、潜水艇),紧扣“浮沉条件”核心,通过实验演示(如鸡蛋在盐水中的浮沉)引导学生分析重力与浮力的关系,逻辑清晰。教师注重启发式提问,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环节节奏稍快,可增加练习巩固。建议结合更多科技应用(如辽宁舰)拓展视野,并利用动画强化浮力动态变化的理解。整体设计扎实,若加强分层教学会更出彩。
教学研讨总结会上,学科督导团队基于课堂观察和教师互评结果,从素养目标达成、教学效能评估、学习主体激活三个层面展开深度剖析。针对现存问题形成三点优化方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互动频次与思维活跃指数作为教学设计关键要素;次推跨单元知识链构建工程,将知识点以大单元的形式进行重构;再立精准测评研究项目,抓好当堂检测。质量分析中心负责人武燕珍依托智能监测平台,着重解析了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困境,为教学改进提供数据化决策依据。
三立南校区执行校长李晓霞表达了对各位教研专家莅临该校进行指导的欢迎和感谢,并在总结中表示,学校将对各教研员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落实,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深入落实项目化和大单元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如禾,拔节而长。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三立南校区全体教师正以此次督导为淬火之石,在深耕细作的教育麦田里,以五月艳阳般的热情续写"穰穰满家"的育人华章。新启的教研航程中,专家引领如同北斗星辉,既校准教学方向之舵,更点亮专业成长之路,让每位教师都成为麦田里那株最饱满的穗实。
(网易山西 张敏 通讯员 何柳 刘文慧 助编 贺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