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校班主任沙龙,是为打造班主任核心班底,提高班主任团队凝聚力,提升班主任个人素养,在学校政教处的组织下,作为常态化的主题活动,有内容、有策划、有组织的定期举行。
此次班主任沙龙由初一、初三级组主持并组织交流,教学副校长王建军,政教处主任韩伟及全体班主任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期班主任沙龙主题:批评教育的魅力与艺术
韩建立主任
韩建立主任首先介绍了初一初三年级班主任团队,是一个求真务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从不包装自己,也不张扬自己的老黄牛式团队。
韩建立主任从让教育充满诗情画意;让教育充满幽默风趣;让教育达到“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平衡视角,先扬后抑四个方面介绍了批评教育的实战经验。他认为:批评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真正的批评教育不是权力的彰显,而是以爱为底色的唤醒艺术。它通过理性对话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知的迭代,正如雕玉的过程:每一道刻痕看似破坏,实则是为了让内在的光华得以彰显。当批评成为“带着尊重的提醒”而非“居高临下的否定”,教育的魅力便在共同成长中熠熠生辉。
306班 王亚芬
以爱为基,以法为度
作为初三年级班主任,我深刻认识到批评教育不仅是班级管理的必要手段,更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艺术。青春期学生正值心理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其自尊心强、情感敏感且逆反心理突出,因此,批评教育需兼具理性与温度,以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与成长动力。
批评的本质是“爱”的表达。通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将批评指向具体行为而非人格,学生更易接受教育。批评需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
(一)批评前的准备:以理解铺垫沟通
1.控制情绪,冷静分析
面对学生的突发错误(如课堂顶撞老师,我会先深呼吸平复情绪,避免在愤怒中失态。随后通过观察、询问同学等方式核实情况,确认其行为背后的动机。
(二)批评后的跟进:以行动巩固效果
在很严厉的批评了学生之后,也还要跟进。批评孩子的时候,心中要有爱,绝对不说过分的话。不说难听话。一方面让孩子能够接受,另一方面不让他们抓住把柄。
批评教育的魅力在于其“刚柔并济”的智慧:既要有原则性,明确行为边界;又需有温度,呵护学生心灵。面对青春期学生,还需以理解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以发展为目的,让批评成为照亮成长道路的明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又要教会学生自我教育。”唯有如此,批评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而非枷锁。
313班 韩小燕
将“对抗性批评”转化为“合作性沟通”,达成对叛逆性学生的教育
对学生的批评中,我经常会有这样的语言:“你怎么又迟到,毫无纪律性!你是不是不想上学了?”,“作业天天乱七八糟,态度极不端正,再这样就叫家长。”而这样贴标签式、命令式、威胁式的批评语言,都曾用在我班的xxx同学身上。
xxx是个什么样的学生呢?上学迟到,上课迟到,课堂上不是睡觉就是说话,经常衣冠不整,敞着衣服,卷着裤腿儿,头发长了也不理,更不用谈学习了。你只要一说,不是撂脸就是顶嘴,总之就是一副不怕开水烫的油皮样。
我一直在利用班主任的权威与他博弈,可两三个月下来,我觉得自己一直在对他进行着无效的批评。实话说,自己很是焦虑,而在这期间,我也了解到了他特殊的家庭、生长的环境让他缺少关爱,变得更加叛逆。于是我重新审视对这样的学生的批评教育该怎样进行。我开始调整心态,调整与他的互动方式。
一、批评前,我先做好情绪准备,反复提醒自己,批评不是为了显示班主任的权威,不是为了证明学生错了,而是为了帮他学会如何做对。我要把“问题”学生看作“遇到问题”的学生,冷静自我,以关心开场,温和的语气,轻拍肩膀等肢体语言传递善意,减少防御,抵触对抗,避免情感雷区,然后再切入正题。
二、批评中,内容也更聚焦在问题本身,而不涉及人格,描述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评价,并用“我希望……”这样的语言传递支持而非威胁,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被期待而非被攻击:在批评中也去倾听并接纳学生的感受。比如他搞对象,我先表示对这种懵懂之情的理解,然后问他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女生。在倾听中共情,倾听与共情会降低防御对抗的情绪,最后就可以晓之以理,将“批评”转化为“指导”,转化为“合作”。
三、批评后,注意后续跟进与正向强化
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条约,让他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
定期总结、谈话,进行“三明治”式的反馈,避免只在犯错时沟通,减少“批评=对立”的联想。
持续关注跟进中及时肯定微小改变,强化正面行为,接受他的渐进与反复,甚至要容忍他哪里扶起哪里再跌倒。
建立情感连接,通过日常互动修复关系。
现在应该说已经实现了我和他关系的完全破冰。师生融洽,任由拿捏,课堂的表现也极为积极。这就是我将“对抗性批评”转化为“合作性沟通”,达成对叛逆性学生的教育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
教育的艺术在于将约束转化为自觉,将批评升华为对话。这样的教育才会真正深入人心,行之有效。
314班 范杏莉
转变观念,收起锋芒
范杏莉老师凭借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从以下八个方面交流了她的做法:
1.自我反思:定期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观念进行深入的反思。思考自己在与学生相处和处理问题时的方式是否恰当,是否过于强硬或冲动。
2.学习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
3.换位思考: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当学生犯错时,先不急着批评,而是想想如果自己处于学生的位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4.控制情绪: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波动,在即将发火或表示出锋芒时,深呼吸,给自己几秒钟冷静的时间,避免冲动的言语和行为。
5.建立平等关系:将学生视为平等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决策,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6.倾听与沟通:多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予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用温和、耐心的语言与学生交流,避免命令式和指责式的话语。
7.树立榜样:以自身的宽容、理解和友善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的影响。
8.关注学生优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不是只盯着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总之,班主任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和积累,要不断自我提醒和努力。
315班 王莉君
初遇成长的批评课
作为班主任,手里应握着两把钥匙:一把是表扬的蜜糖,能让学生在鼓励中绽放;另一把是批评的手术刀,需要精准剔除成长中的“病灶”。在班主任工作中,我逐渐领悟到:真正有力量的批评,不是狂风暴雨的冲刷,而是春雨润物的滋养,是带着温度的清醒,是藏着期待的敲打。今天,我想从两个维度分享我的实践与思考。
一、批评的艺术:把“刺”磨成“剑”
去年运动会,我们班在中因队员配合失误输掉了关键场次。回到教室,参赛队员把责任推给中断的那名同学,队员通红的眼眶,我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让队长担任“班级复盘会”主持人。当他引导大家分析“姿势不统一”“喊口号节奏混乱”等客观问题时,突然红着脸说:“其实我作为队长,赛前没组织过一次合练,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高明的批评是引导学生自己“看见”问题,而不是老师“告诉”问题。我常用三种“批评转化法”:
(一)情境迁移法——让批评长出同理心
针对抄作业的学生,我会邀请他们担任“作业质检官”,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并撰写评语。当他们在“质检报告”中写下“解题步骤不完整会影响思路梳理”时,往往比直接批评更有触动。这种“角色互换”让学生从“被审判者”变成“观察者”,在审视他人中反观自我。
(二)故事隐喻法——给批评裹上糖衣
(三)留白等待法——为成长留足时间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批评不仅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艺术。”就像雕刻家面对璞玉,不是用力敲打,而是顺着纹理轻轻雕琢。当我们把“你错了”变成“我们来看看哪里可以更好”,把“你怎么又犯”变成“这次进步的地方在哪里”,批评就会从伤害的荆棘变成成长的阶梯。
二、批评的升华:让“疼痛”开出花朵
这让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学生‘低着头’离开办公室。”每次批评后,我都会做两件事:
(一)给批评装个“尾巴”——指明改进路径
(二)让批评产生“回响”——建立成长档案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批评则是这场旅程中必不可少的“修枝剪”。它修剪的是旁逸斜出的枝桠,守护的是向上生长的初心。当我们带着理解的温度、智慧的技巧和发展的眼光去实施批评,就会发现:那些曾经以为的“伤害”,终将在时光中显影为“爱”的形状——就像秋霜打过的枫叶,会在阳光下绽放出更绚烂的红色。
愿我们都能成为温柔而坚定的“修树人”,让批评既保有手术刀的精准,又不失春风的暖意,在学生心中种下对自己的期待,对成长的信仰。因为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改变,而是唤醒;真正的批评,从来不是否定,而是相信——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完善的力量,而我们,只是帮他们擦亮了看向自己的镜子。
316班 李爱爱
批评的情绪
一、批评者情绪的重要性及保持方法
(一)批评者情绪的重要性
影响批评效果:批评者的情绪会直接作用于被批评者,进而决定批评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当我们以冷静、理智且充满关爱的情绪进行批评时,学生更容易感受到我们的良苦用心,从而虚心接受批评,积极反思自身错误。
塑造班级氛围:批评者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其情绪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班级中,当批评者以稳定、积极的情绪处理问题时,能够向学生传递一种冷静、理性解决问题的态度,有助于营造和谐、有序的班级氛围。
(二)批评者保持良好情绪的方法
自我觉察与情绪管理训练:批评者要时刻保持对自身情绪的觉察,当情绪产生波动时,能够及时意识到。
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面对学生的错误,批评者应尝试从积极的角度去解读,将其视为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契机。每个错误背后都隐藏着学生在知识、技能或品德等方面的不足,而我们的批评教育正是帮助他们弥补这些不足的重要手段。当我们以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时,就会减少因学生错误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提升教育智慧与应对策略:丰富的教育智慧和多样化的应对策略能够帮助批评者更加从容地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从而减少因无计可施而产生的焦虑和烦躁情绪。这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和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和问题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二、被批评者情绪的重要性及引导方法
(一)被批评者情绪的重要性
影响自我认知与成长:被批评者在接受批评时所产生的情绪,会对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积极的情绪反应,如虚心接受、反思自己,能够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将批评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他们会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修养。
影响师生关系:被批评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反映了他们对批评者的态度和感受,进而影响师生关系的亲疏。当学生在接受批评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尊重,即使内心可能会有些委屈,但他们依然会理解老师的苦心,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影响班级和谐:班级是一个整体,被批评者的情绪不仅会影响其个人,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班级的和谐氛围。当个别学生在接受批评后产生消极情绪,并在班级中传播时,可能会引发其他学生的共鸣,导致班级整体情绪低落,甚至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二)引导被批评者保持良好情绪的方法
尊重与理解:在批评学生之前,我们要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行为背后都有着各自的原因。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知道我们理解他们的处境。
选择合适的批评方式与场合:不同的学生对批评方式的接受程度不同,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性格、气质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批评方式。如前所述,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要采用委婉的方式;对于性格开朗的学生,可以适当直接一些。
给予鼓励与支持:在批评学生的同时,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知道老师对他们充满信心,相信他们有能力改正错误。可以帮助学生一起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在学生努力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总之,在批评教育中,无论是批评者的情绪,还是被批评者的情绪,都对教育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掌握引导学生情绪的方法和技巧,以更加科学、艺术的方式开展批评教育工作,让批评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最后,王建军校长做了总结发言:历时五期的班主任沙龙在今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此刻,我的心中充满感动与敬意——感动于25位班主任毫无保留的智慧分享,敬意于每一位班主任深耕一线的育人情怀。每期沙龙犹如一桌思想的盛宴,让我们见证了班级治理的无限可能。回顾历次沙龙,亮点纷呈:
一是百花齐放谈方法
从情感联结到学生自主管理,从家校沟通到班级文化建设,25位班主任各有鲜活的案例,说明班级治理没有标准答案,但永远有更优解。老中青倾囊相授,形成了传统与创新的精彩碰撞。
二是问题导向研真知
每次沙龙围绕真实痛点展开——手机管理、特殊生转化、班干部培养等等,大家不仅分析问题本质,更形成了可复用的工具包。各位通过价值引领、文化浸润和关系重构,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班级管理从外部约束升华为内在自觉。
三是共建共享育生态
五期班主任沙龙,形成了“问题抛出—经验接力—方案优化”的研讨闭环,这是集体智慧的生动体现。在大家的治理下班级成为一方既有秩序感、又有生长力的育人沃土,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能找到向上的力量。
几点启示:
教育的温度往往藏在细节里。给学生舞台,他们能还你惊喜。交流互鉴治班法,打开了德育的新视野。
行动期望:
1.建立经验转化机制。建议将班主任沙龙成果梳理成册,让智慧流动起来。
2.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姿态。班主任沙龙是起点,继续以思考对抗平庸,用行动诠释匠心,在育人这条永无止境的路上,做彼此最温暖的同行者!
班主任的素养、干劲,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希望各位班主任,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坚持学习,行走在育人的路上,不断修身修心,既做脚踏实地的实践者,更成为教育规律的探索者。
(网易山西 张丽 闫珊 通讯员 韩建立 助编 刘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