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全国典型区域“水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工作推进会在太原盛大召开。这场会议宛如一场及时雨,为全国水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工作带来了新的指引和动力,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的大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策导向:
筑牢治水思想根基,锚定工作目标方向
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为水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节水优先”要求从源头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空间均衡”促使合理规划水资源分布,协调区域间用水矛盾;“系统治理”强调以整体观念看待水资源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则明确了政府与市场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协同作用。
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是会议的核心任务之一。这意味着水资源管理将从过去的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通过严格的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此次推进会正是在这一政策导向下,对水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为全国水资源管理谋篇布局。
成果回顾:
试点省份先行先试,积累宝贵实践经验
自2024年3月以来,天津、河北、山西等八个试点示范省份积极响应号召,结合自身实际和调水工作基础,在水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供用水水平评价方面,各省份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本地水资源的使用效率、用水结构等进行了全面评估。例如,一些工业发达的省份,重点关注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推动工业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农业大省则加强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监测,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系统甄别不同层次用水需求是试点工作的又一亮点。各省份不仅关注工业、农业等传统用水大户,还深入到居民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各个层面。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不同群体的用水需求和用水习惯,为科学制定水资源管理策略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
在提出区域供需总量平衡建议上,各省份充分考虑了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多方面因素。运用先进的预测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水资源供需形势进行精准预测,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平衡建议。这些建议涵盖了水资源调配、节水措施推广、非常规水源利用等多个方面,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有力支撑。
任务部署:
加快工作推进步伐,提升分析质量水平
会议明确要求,各有关省份加快工作进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技术保障。技术是推动水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工作深入开展的关键因素。各省份应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力度,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水资源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规律;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提高水资源需求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水资源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
深入开展精准预测和判断水资源紧缺状况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这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方面,要加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建立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变化的耦合模型,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的影响。人为因素方面,要密切关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人口流动等对水资源需求的影响,及时调整水资源管理策略。
综合研判当地未来水资源供需情势,提出有针对性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建议,是会议的最终目标。各省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水资源管理方案。对于水资源短缺地区,要加大节水力度,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跨区域水资源调配,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于水资源丰富地区,要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交流研讨:
凝聚各方智慧力量,破解工作难点痛点
会上,八个省份水利部门代表分享了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提出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如数据共享不畅、预测模型精度有待提高、跨区域水资源调配协调难度大等。
针对这些问题,水利部调水管理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有关同志进行了解答和指导。在数据共享方面,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水资源数据平台,打破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在提高预测模型精度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完善模型参数,结合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在跨区域水资源调配协调方面,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加强各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共同发展。
此次全国典型区域“水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工作推进会的召开,为全国水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各省份应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快工作推进步伐,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破解水资源管理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网易山西 李恒灵 李丽 助编 董文玉 池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