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件文物都是时间的低语,文化的密码。而今,一股由数据编织的“文博热”正席卷而来,它不仅让沉睡的文物焕发新生,更让文化的血脉在数字时代里汩汩流淌。在这股热潮中,山西大学新闻学院的五位青年学子——丁淏轩、皇甫钰彦、高舒悦、谷峡、范例例,以数据为笔,以创意为墨,在网络的画布上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绚烂的文化新图景,将这份热潮推向了新的高度,他们的作品“1290000000人次!文博热引领文化新质生产力”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灵感火花,从博物馆的尘埃中绽放
故事始于一个平凡的假期,新闻学院研究生丁淏轩在山西博物馆的偶遇,如同火星溅入干柴,瞬间点燃了他对文博事业的无限热情。那些沉睡千年的文物,在他眼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传承的使者。他联想到课堂上朱元凯老师提到的“新质生产力”,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心中萌芽——为何不用数据新闻的形式,让更多人看到文博事业的蓬勃生机?
于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因共同的理想而聚首,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承载着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在“数据新闻”课程的期末作业中,他们没有选择常规的题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正在兴起的“文博热”,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索之旅就此启程。
数据为舟,破浪前行在文化的海洋
创作之路,从不是坦途。面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团队成员们化身为勇敢的航海家,以科学为帆,以数据为舟,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破浪前行。他们从官方渠道精心筛选数据,确保每一个数字都准确无误,每一次分析都深入骨髓。12.9亿的博物馆年接待人次,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文化自信的象征,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的有力证明。
在数据可视化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意与匠心。他们运用图表、词云等现代手段,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生动的视觉语言。微博数据词云里,网友们对博物馆的热爱与好奇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文化的夜空;图表中,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轨迹清晰可见,如同一条蜿蜒向前的河流,承载着文化的希望与梦想。
创意碰撞,绘制文化的长卷
如果说数据是作品的基石,那么创意则是它的灵魂。在创作过程中,团队成员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头脑风暴,从排版风格到主题呈现,从内容架构到细节打磨,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他们选择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作品的主要传播渠道,利用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交互功能,让更多人能够轻松参与到这场文化盛宴中来。
作品最终以复古简洁的色调呈现,将文物配图与数据动图巧妙融合,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时尚气息。动图量化分析“文博热”的具体体现、繁荣原因与优秀案例,让复杂的文化现象变得直观易懂。这种数字艺术表达方式,不仅降低了阅读门槛,更让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走进了千家万户。
荣誉加冕,文化传承再启航
当作品入选“2024中国网络正能量图片”优秀作品的消息传来时,团队成员们的心中充满了激动与自豪。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们专业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们创作初心的回应——用新闻的力量传递正能量,用数据的视角讲述文化故事。皇甫钰彦在采访中讲道:“尽管‘文博热’的发展还面临种种问题,但如今珍稀文物不再束之高阁,它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传统文化也因此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然而,他们深知荣誉只是起点而非终点。“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他们深知作品尚有不足。微信平台的局限,让互动性受限;实地调研的缺失,使建议略显单薄。未来,她们渴望以H5、网页等新形式,让受众沉浸体验;精进数据技术,捕捉更广阔视野下的文博脉动。
对于后来者,他们寄语,选题需凝练时代之魂,逻辑需构筑思维之骨,数据需夯实创作之基。时刻关注社会脉搏,敏锐捕捉热点,让作品成为时代之镜,映照文化之光。愿这份经验,如薪火相传,照亮更多创作者的前行之路。
在文博热潮的推动下,这群青年学子以数据为笔、以创意为墨,在文化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品间,传统文化的风华与底蕴翩然起舞,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之美熠熠生辉,数字时代下,古老文明非但未成绝响,反在他们的匠心下焕发新生。他们告诉大家:只要用心去挖掘、去呈现,就能让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愿他们继续翱翔于文化苍穹,以更多佳作点亮传承之路,在文化海洋中破浪前行,书写不朽传奇!
(网易山西 黄晶 通讯员 刘贝贝 安子盈 刘新柯 武栗如 鄢祉彤 助编 董文玉 刘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