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公务员24小时在线解答民生诉求,当城市数据池汇聚51亿条信息精准决策,甚至能在海量数据中快速定位企业诉求 ——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大同市政务服务的全新日常。随着DeepTong本地大模型的正式上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上演着一场“科技 + 治理”的精彩变奏。
在大同市民服务中心,智能对话每天要发生数千次。这批由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培育的“AI 公务员”,如今已成为政务大厅的 “全能助手”。它们不仅能秒级响应市民关于社保、户籍、企业注册等高频问题,更能在文件审核中精准识别18类政策矛盾点,让以往需要3个工作日的材料预审缩短至30分钟。
“人工智能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治理逻辑的重构。” 中国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员张力曾指出,“大同的实践证明,当 AI 技术扎根民生场景,就能从‘冷冰冰的代码’转化为‘热乎乎的服务’,这正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价值。”
在政务场景之外,大同正将 AI 技术化作产业升级的“钥匙”。依托全国领先的数据标注产业集群,这座“煤都”正华丽转身为“智都”。通过深耕科技、能源、农业、文旅 “四大赛道”,当地已培育出多家AI应用示范企业,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长。这种“技术 +场景 + 产业”的深度耦合,让大同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握有了独特的“数字王牌”。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评价道,“大同通过‘五网融合’架构,让城市治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真正实现了‘一屏观全城、一网管全域’。”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效率提升上——目前已累计接入并治理数据表1532张,归集数据51.66亿条,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从政务大厅的智能问答到工厂车间的数字孪生,从田间地头的精准灌溉到景区里的智能导览,大同用科技赋能写下了智慧城市的生动注脚。当技术的光芒真正照进民生需求,可以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进化,更是未来治理范式的精彩预演。
(来源:大同日报)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郑淑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