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科技是实践的翅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话,在太原市迎泽区山水城小学的绿植角启动仪式上得到了生动诠释。5月7日,一场融合泥土芬芳与数据逻辑的“校园绿植角”在这里上演——学生们用铁锹翻开土壤,用传感器丈量自然,将一方角落打造成探索生命奥秘的“实验室”。
启动仪式上,三个跨年级实践小组的成立堪称亮点。五年级学生化身“小导师”,带着三四年级同学丈量土地、规划种植区,这种“大手牵小手”的模式暗合了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的教育理念。正如该校刘建伟副校长在致辞中所说:“绿植角不仅是劳动教育的平台,更是科学观察与科技实践的试验田。希望同学们在种植中感受生命的力量,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与协作能力。”
三组学生分工明确:一组播撒生菜种子,二组移植西红柿幼苗并学习搭架,三组规划葫芦藤蔓的攀爬空间。科学老师同步讲解光合作用与土壤湿度,劳动中的每一滴汗水都凝结着知识的重量。正如生态学家蕾切尔·卡森所言:“感知自然奥秘的最好方式,是亲手触摸它的脉搏。”学生们在翻土、播种、记录的过程中,悄然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蜕变。
绿植角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被赋予了“科技基因”。温度湿度检测仪、生长记录手册成为学生的新工具。西红柿幼苗在数据监测下茁壮成长,那些记录着生长曲线的观察日记,不仅是植物成长的年轮,更是孩子们科学思维的刻度。指导教师介绍:“学生将通过定期测量数据、对比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结合科学课知识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实践报告。”当孩子们为幼苗规划生长空间时,他们就已经正在学习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活动尾声,每个小组的创意标牌成为动人注脚,这些充满童趣的设计,实则是一份份无声的成长契约,象征承诺与期待。而这片绿意盎然的角落,未来也将成为校园的生态观测站:学生通过跟踪植物生长,撰写实践报告,甚至可以设计智能灌溉系统。
当最后一粒种子落入泥土,当检测仪的数字开始跳动,太原市迎泽区山水城小学校的绿植角已悄然生长。这里孕育的不仅是茁壮的植株,更是一代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科学的探索之志。在这方寸之间的绿色实验室里,可以看到了未来公民的模样——他们手捧数据,心怀大地,正以童真之眼,窥见世界的勃勃生机。
(网易山西 张敏 助编 郑淑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