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织就的浩瀚长河中,古都大同似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镌刻着千年过往。但时代浪潮奔涌,它未沉溺于旧日荣光,而是以蓬勃活力破浪前行,演绎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的绮丽蜕变。2025年春风里,大同以虔诚之姿回应时代召唤,不再囿于“煤都”旧称。新能源光芒如金色丝线,穿梭于风机与光伏板间,储能电站似大地之眼积蓄能量,大同正以绿色之姿,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令人心醉神往。
绿动未来,能源转型启新程
五年前,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大同这片古老的土地。大同人民牢记嘱托,以“跨入第一方阵”为总目标,深入实施“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战略,将能源绿色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从传统到精细,从单一到集聚,大同在能源赛道上实现了从“一煤独大”到“多业支撑”的华丽转身。晋北新能源基地的落地开工,独立储能项目的建成并网,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同能源转型的征途上,照亮了绿色发展的道路。
立足新起点,大同市正加速推进能源之城建设。一方面,扎实开展煤矿“四个一批”工作,推动潘家窑、大西庄等煤矿完善手续开工,加快达子沟等煤矿产能释放,稳定煤炭产量超1.5亿吨;同时,抓好国电湖东等“上大压小”项目,推动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开工。另一方面,持续壮大新能源,加快晋北新能源基地及风电光伏、储能项目建设,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此外,加快能源优势转化,推动海博夏初二期等项目,发展新兴产业,壮大先进制造业,让能源之城发展底色更亮。
储能蓄势,绿色能量的智慧积淀
储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正成为大同新一轮产业变革的焦点。新荣合邦储能电站项目的破土动工,不仅是大同储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其加速转型的生动注脚。大同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禀赋,加速布局电化学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等多元技术路线,储能产业呈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目前全市已建成商业化运营装机规模32万千瓦,在建及储备项目总容量超600万千瓦。
国宁时代储能电站的“新”与“旧”交替,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更为大同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储能产业,正成为大同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推动着产业升级的加速度。目前,全市14个在建储能项目涵盖重力储能、飞轮储能等创新技术形态,展现了大同市在储能产业发展上的强劲动力。
追风逐日,新能源绘就新景致
五月的古都大同,蓝天碧水,绿树繁花,风机与光伏板在山脊与坡梁上熠熠生辉,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新能源画卷。大同深耕能源赛道,以晋北新能源基地项目为核心抓手,全力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去年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1755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54%,高于全省值近4个百分点。
风电、光伏项目的梯次推进,不仅优化了能源结构,更为大同的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将达到1000万千瓦,大同正逐步成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领跑者。
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赋能加油。
绿水青山,美好生活添光彩
踏入晋控电力塔山发电公司,仿佛步入了一座生态与科技交织的梦幻之境。厂区洁净如洗,风光大道旁,太阳能光伏板与风力发电路灯交相辉映,燃煤之迹难觅,厂区宛若景区般静谧美好。
多年来,塔山发电公司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储灰场华丽转身,20余种经济作物郁郁葱葱,边坡修复、土壤覆盖,绿意盎然,绿化覆盖率超九成。2.5公里生态路蜿蜒其间,行道树成荫,筑起一道锁尘的绿色屏障。智慧管控平台接入视频监控,让储灰场拥有了“千里眼”,远程管理尽在掌握。
公司以节能减排为笔,绘就绿色发展蓝图,8项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落地生根,年节电3411万千瓦时,节约标煤1.89万吨。其更以热电联产替代小锅炉,走出“绿色低碳路”,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为美好生活添彩增温。
智造未来,新能源装备产业崛起
探秘新能源制造高地,踏入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山西海博夏初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AGV自动牵引车穿梭,电芯搬运机器人精准作业,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干劲“满格”。
海博夏初,由两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联袂打造,集智能产线、仓储、物流于一体,致力于构建智能化储能设备生产基地。不远处,大同市国瑞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同样熠熠生辉,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身,为全球提供综合能源解决方案。
时光流转,汗水铸就辉煌。大同立足实际,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蓬勃发展,山西同阳、锐华能源等企业如雨后春笋,抢占新能源制造产业高地。光伏产业与新型储能电池行业并驾齐驱,大同隆基光伏、储能电池行业去年营收分别达15.6亿、13.36亿元,共同绘就能源产业向“新”向“绿”的壮丽画卷。
矿井智变,智能化引领行业新风尚
在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同忻矿的智能化调度中心,大屏幕如智慧之眼,映照出智能视频AI预警系统的卓越效能。它以智能视频分析与远程诊断为笔,勾勒出井下人员、设备、环境的24小时全景守护图,130余处监控设备如星辰密布,18种算法模型精准捕捉安全隐患,安全监管的触角无限延伸。从智能切割到放顶煤自动化,从智能巡检到地质预警,同忻矿正以智能为翼,翱翔于高效生产之巅。
自2020年起,晋能控股煤业集团14座矿井布局智能化建设,5座已华丽转身。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如魔法棒,催生出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井下“网约车”等创新应用。未来,集团将再启10座矿井智能化征程,规划建设白洞、圣厚源两座煤矿,让智能化、信息化之光照亮煤业新未来。
沉陷新生,绿色生态的华丽转身
晋北采煤沉陷区,曾是大同的一块“伤疤”。而今,其迎来新生曙光,新能源基地50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在左云、云冈、新荣三地相继开工,标志着“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采煤沉陷区新能源项目正式启航。
这是全国首个以采煤沉陷区为主的大型新能源基地,晋能控股晋北能源(山西)有限公司倾力打造,规划新能源600万千瓦,风电光伏交织成绿色电网。配套煤电项目如坚强后盾,储能设施与特高压输电通道协同,将清洁能源送往京津负荷中心。项目建成后,年节煤量可观,减排成效显著,约20万亩沉陷区将重披绿装,焕发勃勃生机。
云冈经济技术开发区内,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中,预计2026年底双机并网。采用国际前沿技术,节能环保贯穿始终,煤耗、含尘量大幅降低,电力供应与生态保护并重,绘就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共赢的绿色画卷。
古都大同,正以一场绿色变革,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丽史诗。从能源转型的号角吹响,到储能蓄势的智慧积淀;从追风逐日的生态画卷,到绿水青山的美好生活;从智造新篇的崛起,到矿井智变的引领;再到沉陷新生的华丽转身,大同的每一步都坚定而有力。未来,大同将继续以绿色能源为笔,绘就更加绚烂多彩的发展画卷,让古都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
(素材来源:大同日报)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董文玉 武超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