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九十位幼教工作者集体摘下“教育者”的标签,以“童年侦察兵”的身份潜入游戏场域,才能发现幼儿园角落里藏着令人惊叹的"儿童宇宙"。5月12日,太原市万柏林区一场特殊的"童年探秘之旅"在西苑学前教育集团九院园开启。这场被业内称为"游戏觉醒时刻"的观摩活动,正在重新定义一个命题:当教育摘下"预设"的眼镜,童年能绽放多少种可能?
户外游戏场域如同打开的潘多拉魔盒:沙水乐园里,孩子们用模具构建"城市水系";泥巴部落中,陶泥在指尖化作"远古图腾";野战营地的迷彩网下,一场"丛林探险"正悄然上演。观察者发现,当教师退后成为"环境的留白者",幼儿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他们自发制定"涂鸦区色彩公约",在建构天地中用数学思维搭建 "榫卯结构"。
九院园教学主任孙雅琴的精彩分享《儿童视角下的中华优秀文化博悟园本课程》,更是让在场众人眼前一亮。她用生动的讲述,展现了如何将中华优秀文化巧妙融入游戏之中。从“百草园”到“茶时光”,从“笔墨纸砚”到“指尖奇遇”,这些充满文化气息的游戏场景,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孩子们认知传统文化的大门。
走进班级,沉浸室文化环境令人驻足,构建场景、准备道具及引入传统文化元素,每个角落都是文化传承的剧场,从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到互动策略的适切性,孩子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观察、自主探究、模仿表达。正如教育专家朱永新所说:“教育的本质是让生命与文化相互滋养。”这种创新的课程实践,正是做到了这一点,让文化传承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看什么?怎么看?如何回应?" 在交流环节,这三个问题掀起头脑风暴。教学园长刘佳敏的总结切中要害:"自主游戏应注重捕捉儿童的学习轨迹,让游戏既保有自由探索的张力,又呈现能力生长的脉络。" 这种从"看见现象"到"读懂发展"的转变,正是《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倡导的"基于观察的支持性引导"。
这场观摩活动犹如投入教育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重塑学前教育的生态。当游戏精神真正成为照亮童年的星光,未来终将明白: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雕刻童年,而是守护那些在沙水间自然生长的奇迹。
(网易山西 黄晶 张丹丹 通讯员 张鑫怡 助编 郑淑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