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繁花似锦、绿荫如海,初夏的生机与活力在大地间流淌。在这个美好的时节,太原市万柏林区的小学英语教师们满怀热情,相聚于万柏林区外国语小学,共同开启了一场以“聚焦新课标,探究新教材,推进新课程”为主题的英语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三年级新教材下册Unit 4 What sounds can you hear?的三课时大单元课例展示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教师们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收获、成效、问题与困惑,旨在通过分享优秀教学经验和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全区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英语教育。
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展开:首先由万柏林区外国语小学的杨琴琴老师、梵高思萌老师和郑冬老师进行大单元课例展示;由万柏林区外国语小学英语组教研组组长雷春燕老师阐述大单元备课思路,并分享新教材使用经验与心得;再由万柏林区教体局教研室小学英语教研员花芳老师对大单元课例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最后,万柏林区外国语小学郝润瑛校长对活动进行总结发言。
第一课时的子主题为“Sounds in nature”,杨琴琴老师以“春游”为情境主线,通过设计“三层递进式任务驱动”的整体语言框架和“多模态互动与深度学习”的课堂活动,将语言学习、自然观察与诗歌创作巧妙融合。她运用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和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earning),引导学生关联物体与声音,感受诗歌韵律之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声音的探索兴趣。
本课时以“声音”为切入点,将语言知识、自然探究与审美表达有机整合,既契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具象化、互动性强),又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分析、创作)。通过任务链的巧妙设计,杨老师实现了“玩中学,学中创”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第二课时的子主题为“Sounds around us”,梵高思萌老师以“城市漫步”为线索,通过展示农场、家庭、学校、街道、公园、海滩等不同地点的图片,播放对应场景的声音,提问“What can you hear?”,引导学生用“I can hear...”描述听到的声音,并思考声音带来的感受,用“How...”句型表达。最终,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I can hear... I can (可以做什么,看什么...)How...”完成文本创作。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能带来不同的感受(Different places have different sounds. Different sounds show different feelings.)。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对身边的声音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还让他们体会到声音独特的魅力。
第三课时的子主题为“A fearful sound”,课程内容以经典绘本故事《Gu Dong is coming》为载体,讲述了一个由声音引发的连锁反应。郑冬老师在设计过程中,重点突出了故事中令人害怕的声音的产生(problem)、动物们传播咕咚模样的经过(events)以及大象带领大家找到真相的结果(solution),并引导学生从hear-think-follow-take-see的行为变化中理解故事内涵。
在教学实施中,郑老师逐步使用“Maybe it's…May be it has…”的文本框架,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眼中的咕咚,并与动物们眼中的咕咚进行对比,为寻找真相做铺垫。同时,随着故事的发展,动物们的情感从strange到monster再到papaya的变化,最终使学生明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道理。
外国语小学的孙慧敏老师、梁丽老师和和磊老师分别从单元语言支架搭建、思维工具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亮点阐述。
万柏林区外国语小学英语教研组组长雷春燕老师对三下Unit 4 What sounds can you hear?单元设计思路进行了整体陈述。
雷老师首先从单元整体出发,边讲解边出示了单元主题:“Enjoy different sounds, enjoy beautiful lives”,单元大情境:“Have a nice trip of the sounds”,以及单元大任务:“Finish our colourful ‘Trip log’”。
接着她基于主题意义对本单元核心架构、系统化整体设计进行阐述::第一课时聚焦“Sounds in nature,学生通过“identify sounds”和“collect sounds”的活动,发现自然界中的鸟叫、风声、雨声等声音,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第二课时关注“Sounds around us”,借助“city walk feel sounds”,引导学生留意城市中车辆声、人声、店铺嘈杂声等,体会城市生活的烟火气;第三课时围绕“A fearful sound”,鼓励学生“explore more sounds”,如雷声、警报声等,培养学生对不同情绪声音的感知。最终通过完成旅行日志,让学生明白不同地点有着不同声音,这些声音能带来不同感受,加深对声音主题的理解,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在探究驱动的活动设计方面她用“温度、广度、深度”三个词形容三位老师的课堂特点:第一课时教师通过朗诵、吟唱诗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字与声音融合的韵律美,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为知识学习赋予情感温度;第二课时教师在city walk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发问的方式,在丰富的课堂生成中拓宽学生对声音感知的广度,使他们在体验中产生如热闹、忙碌、亲切等不同感受,明白不同声音能带来多样情绪体验,全方位感知声音在生活中的呈现;第三课时,A fearful sound,教师通过思维工具和学生一起梳理故事六要素,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在故事里承载的寓意、情感,加深对声音内涵的理解,并鼓励学生探索生活中令人害怕的声音,如雷声、警报声等,深入分析声音背后的成因和影响,挖掘其文化、心理层面意义。
三课时教学通过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将语言内容和思维品质转化为学生可迁移的核心能力并通过主题意义探究,同步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等综合素养。
万柏林区教体局教研室小学英语教研员花芳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她高度肯定了三位授课老师、三年级三个班的孩子们以及雷春燕老师的付出与努力。三位老师通过丰富多元的课堂设计,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框架自信表达,既夯实了语言基础,又培养了思维品质,通过“发散思维”训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呼应了新课标对创新思维的重视。三个班的孩子们口语表达能力出色,课堂生成丰富,这绝非一日之功,离不开三年级老师们背后的辛勤付出与督促。三节课的整体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兼顾语言能力、思维发展及情感态度,为新教材、新课标的落地提供了生动范例。
并且花老师对本次大单元课例展示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一,在三课时课时安排上,是否可从“了解身边声音——到大自然寻找声音——探寻声音背后真像”依次进行。这样更符合学生认知。第二,在设计课堂活动时一定要体现不同课型的要求。比如“Gu Dong is coming"这个故事,文本内容是以对话形式呈现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始终围绕对话教学问答的鲜明特点展开。第三,要从单元大任务入手设置整体评价体系。学生可以从整体评价中进一步明确单元英语学习的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花老师呼吁:全区英语教师要以向外国语小学英语组全体教师为榜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广学习、勤思考、多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郝润瑛校长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发言。她首先感谢万柏林区教体局教研室为学校英语组提供的宝贵展示机会,同时对英语组团队的认真实干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提出表扬。此次大单元展示由该校三位青年新教师授课,在组长雷老师带领下和各位师傅的帮扶下,每位教师都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与成长。
郝校长围绕“新、实、研”三字方针诠释并升华了本次教研主题,她强调要以“新”理念引领教学改革,用“实”干精神推进课堂实践,以“研”究态度深化课程建设。她特别提出学校一直贯彻的“一课二队三磨四研五深化”教研路径,并向全区英语教师呼吁:希望大家在平时教研中,也能通过反复磨课研讨开展多维研究。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形成自己的教研风格,最终实现科学育人。
此次教研活动以新教材为依托,以外国语小学大单元课例为示范引领,为全区英语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在场的老师们一致表示,要把外国语小学英语组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在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做有温度的教研,做有思想的教师。并以此为契机,开启全区小学英语教研教学双向提升之旅。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研,他们一直在路上。
(网易山西 黄晶 贾婷茹 通讯员 雷春燕 梁丽 杨琴琴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