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2025山西省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特色节目展演暨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十周年山西成果展活动在山西大学举办。
此前,2025山西省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决赛在山西大学举办。该活动以“非遗正青春,晋韵焕新潮”为主题,全省31所高校的参赛队伍同台竞技。经过激烈角逐,山西大学、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晋中信息学院等3支队伍获一等奖,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长治学院、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5支队伍获二等奖,运城学院、忻州师范学院、山西科技学院、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晋中学院等12支队伍获三等奖。
在山西大学音乐厅,来自省内11所高校的获奖队伍进行了精彩展演,活动分为内外场举行。音乐厅外,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带来了非遗表演《龙舞》,舞龙队员们身着传统服饰,步伐矫健,现场龙腾狮跃、锣鼓喧天,栩栩如生的表演引得观众连连叫好。音乐厅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冀爱芳独唱《樱桃好吃树难栽》,歌声嘹亮动听,赢得满堂喝彩。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带来了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留学生用流利的中文演唱,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展现了对非遗的热爱与传承。文学院、音乐学院学生共同献唱《釉见青春》,以古韵新声演绎千年瓷韵,音符跳跃间,尽显非遗魅力。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传媒学院、晋中学院等学校的节目同样精彩纷呈,开花调、绛州鼓乐、响鞭等非遗技艺轮番上阵。参演团队从舞台设计到服饰妆造,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对文化符号的精雕细琢。大家身着华服,手执精巧道具,将传统技艺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沉浸其中,掌声雷动。
当日下午,“守艺·传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周年山西省成果展在图书馆同步开展。
非遗研培计划十周年成果展,是山西省非遗传承人与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携手共进的成果结晶。2016年,山西大学作为全国首批57所参与院校之一,率先开展研培试点工作,为山西省非遗研培事业拉开序幕。此后,省内多所高校相继加入,使山西省成为全国入选院校数量领先的省份之一。十年间,山西省累计举办研培班36期,涵盖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20期,传统音乐类4期,传统戏曲类12期,参训人员达1600余人,近千名专家学者参与授课,培训完成率高达100%。这一计划的顺利推进,不仅显著提升了非遗传承人队伍的理论素养和现代审美水平,更为众多濒危非遗项目注入新生力量,有力推动了山西省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此次展览不仅是一场非遗艺术的盛宴,更是对山西省非遗研培十年辉煌历程的精彩回顾与深度总结。
此次成果展精心规划了八个主题展区,展出约600余件精美作品,分别展示营造技艺、戏曲曲艺、刺绣技艺与布艺、剪纸技艺、烧制技艺和髹饰技艺、泥皮壁画和木版年画等非遗技艺。在图书馆一层闻道堂,河曲民歌、孝义碗碗腔等戏剧曲艺类服饰、表演道具、乐器、脸谱等展品琳琅满目,让参观者在感受戏曲魅力的同时,领略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深厚底蕴。一层大厅中,雨花宫模型、高平二郎庙金代戏台模型、金代山西应县木塔模型等木构建筑模型及木艺作品惊艳亮相,其精妙绝伦的榫卯结构,彰显出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与匠心独运。图书馆二层同样精彩纷呈,晋绣与布艺展区展示的高平绣活儿、牵绣、雁绣技艺,剪纸技艺展区的静乐、中阳、广灵剪纸,髹饰技艺漆画展区以“平、光、亮”著称的特色漆器作品等,无不散发着独特魅力。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非遗传承人的心血与智慧,它们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山西省非遗研培计划十年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展览当天还举办了非遗市集,穿插了河曲民歌、戏曲演绎、服饰展演等非遗快闪活动。各界学者、非遗传承人、非遗爱好者齐聚山大,全方位展示山西省非遗研培十年成果,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技艺,让观众亲身体验,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青年一代是非遗故事的续写者,更是中国声音的传播者。2025山西省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特色节目展演暨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十周年山西成果展活动以“演讲+表演+展览”的形式,生动展现了非遗的无限魅力,不仅提升了师生对非遗的认知与热爱,更激发了他们传承创新的责任感。期待越来越多的青春力量投身到非遗传承的浪潮之中,以青春之约共守非遗印记,以青春之笔续写非遗华章,让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
(网易山西 黄晶 通讯员 张馨文 助编 贺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