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人的酒杯会说话,它们或许会从夏商的青铜尊中缓缓倾出一句:“且尽杯中酒,莫负好山河。”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不妨推开新晋商酒器具博物馆的大门,听五千余件酒器低语。它们不是冰冷的古董,而是穿越千年的“酒局见证者”。从帝王将相的宴饮礼器,到市井巷陌的粗陶酒坛,每一件器物都藏着一段微醺的故事,而故事的密码,就藏在纹饰的笔触里、铭文的撇捺间。
一器一物,皆是文明的注脚
从双臂合抱的刻画大缸,到掌心可握的玲珑杯盏,博物馆的展品材质跨越陶、瓷、青铜、木、漆等十余种,器形涵盖壶、爵、尊、钫等数十类。每一件器物都镌刻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密码:夏代的单耳三足杯,印证了早期礼酒仪式的雏形;战国的鱼形壶,暗含“鱼跃龙门”的祥瑞寓意;汉代的绿釉温酒器,则揭示了古人“温酒论英雄”的生活智慧。
纹饰之间,窥见千年祈愿
如果说酒器是实用与艺术的结合,那么磁州窑的花卉纹饰则是匠人对美好生活的极致表达。牡丹纹雍容华贵,象征“花开富贵”;芍药纹取自《诗经》,暗藏男女相赠的缱绻情意;莲花纹清雅高洁,寄托“出淤泥而不染”的文人风骨;菊花纹则在元稹的诗句中,成为秋日最后的绚烂坚守。纹样与文字交织,让冰冷的瓷器有了温度,也让观者得以窥见古人对幸福最直白的渴望。
元代梅瓶,三字妙趣藏酒香
在琳琅满目的展陈中,元代“好清酒”梅瓶以其独特的文字趣味独树一帜。这件高28.5厘米的梅瓶,釉色温润,腹部浑圆,瓶身以遒劲楷书铭刻“好清酒”三字。有趣的是,三字无论以何种顺序连读,“好清酒”“清酒好”或“酒好清”,皆可成意,既暗含对佳酿的赞美,又透出古人玩味文字的巧思。这种铭文设计,不仅折射出元代汾阳人对“清酒”称号的坚守,更以灵动的方式,将酒器的实用性与文人的雅趣融为一体,成为千年酒文化中一笔俏皮的注脚。
名酒之魂,传承从未中断
博物馆的“名酒厅”则串联起中国白酒的发展长卷。新中国成立后,五届全国评酒会评选出的17种名酒,不仅推动了行业革新,更让传统酿造技艺在现代化浪潮中焕发生机。从杏花村的汾酒到东阳关的高酒,从定制酒坊到民窑技艺,酒文化的传承始终与时代共振。
器物有声,文化无界
在新晋商酒器具博物馆,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符号。当驻足于刻有“漫说杏花村”的酒坛前,或凝视牡丹纹的每一笔勾勒,我们触摸到的是古人宴饮时的欢声笑语、匠人拉坯时的专注神情,乃至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亘古不变的追求。国际博物馆日,不妨走进这里,让一杯一盏,带你穿越千年酒香,读懂中华文明的深邃与温情。
(网易山西 闫珊 杨滢 助编 贺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