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的每一次突破,都是社会文明跃升的刻度尺。”知名社会学家李华强曾如此定义助残工作的意义。近日,在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表彰大会上,来自大同市的一位推拿医师和一个基层残联组织,以“破冰者”的姿态闯入公众视野——他们用专业与温度,为残疾人事业撕开了一道充满希望的“裂缝”。
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同市平城区南建英盲人医疗按摩所院长南建英、平城区残联分获“全国自强模范”和“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这场五年一度的“国家级检阅”,不仅是对个体的褒奖,更折射出基层助残力量的突围路径。
正如残疾人政策研究专家王丽所言:“真正的助残创新,往往诞生于直面痛点的实践中。”南建英与平城区残联的故事,恰好印证了这一观点。
南建英:一双巧手“推”出千人生计
深耕中医小儿推拿领域20余年,南建英将传统技艺淬炼成“破冰利器”。创建的全省首家医疗资质儿推机构,独创“十大体质调理法”,更以“技术培训+创业孵化”模式,让数百名残疾人掌握谋生技能。
“她的推拿不仅是医术,更是‘授渔’之道。”中医传承学者张明评价道。从公益帮扶贫困家庭到培训残疾人就业,南建英用行动诠释了“强者自救,圣者渡人”的深意。
平城区残联:织一张“兜住幸福”的网
如果说南建英是“点灯人”,平城区残联则是“织网者”。通过构建“1+18+N”三级服务网络,该机构为1.2万名残疾人提供从上门评残到居家托养的全链条服务。
“互联网+助残”模式更显巧思:1145名重度残疾人通过智能终端获得远程照护,978户家庭完成无障碍改造。在文体领域,其组织的残疾人代表队更实现市运会“金牌奖牌双冠”。正如残疾人权益倡导者陈锋曾说:“他们用精细化服务证明,保障不是终点,赋能才是未来。”
南建英与平城区残联的实践,揭示了一条关键路径:助残事业既需个体“突围”,更赖系统“筑基”。他们的故事,正如一束穿透阴霾的光——当越来越多人加入“破冰”行列,那些曾被忽视的群体,终将在社会的托举中触摸星辰
(来源:大同日报)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郑淑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