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确权就是赋予农民财产的安全感。”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张教授的话,在东黄水镇化作了一场暖心行动。5月15日至16日,100余本农村宅基地不动产权证“飞”入村民家中,这场“零跑腿”的政务创新,不仅让村民的财产有了“法律护身符”,更让“最后一公里”服务直抵民心。
过去,村民办理宅基地确权需多次往返县城,耗时费力。如今,东黄水镇联合县自然资源局,将发证仪式搬进水泉沟社区。村民在“家门口”签收《不动产权证书》,宅基地和房屋从此有了“法定身份证”。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东黄水镇早有预案。工作人员带着证书逐一敲门,将“红本”送到村民手中。公共管理专家李博士评价:“上门服务看似小事,实则是基层治理精细化的缩影。它让政策有了温度,让群众有了获得感。”
这场行动背后,是东黄水镇“为民服务”理念的升级。通过流程再造,原本复杂的登记程序被压缩为“现场核验、当场发证”的高效模式。正如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的“服务下沉”,东黄水镇的实践证明:当政务服务“多走一步”,群众幸福就能“多添一分”。
一本“红本”,承载着土地与家的羁绊,更丈量着政府与民心的距离。东黄水镇用“零跑腿”破题基层服务,不仅让村民吃下“定产权、保权益”的定心丸,更勾勒出乡村振兴中“小切口大民生”的治理智慧——最好的服务,永远是主动走进群众心里的那一步。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郑淑颖 刘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