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这片浩瀚的海洋中,教师的成长如同灯塔,照亮着学生成长的道路,也指引着教育发展的方向。“青蓝工程”宛如一场春风化雨,悄然滋养着太原市小店区正阳街小学这片教育的沃土。
5月13日,正阳街小学校“青蓝工程”暨师徒结对活动在追梦馆盛大开启,21对师徒正式结成,开启了技能传承与成长的新征程。这不仅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更是教育领域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它的意义绝非一场简单的仪式,而是为教育的未来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活动伊始,在董琪副校长的致辞中,她提出的三个"看见",构建起立体的成长坐标系。导师不再是单向输出的"权威",而是通过"共备一节课、共研一项课题"实现自我迭代的"学习者";青年教师则需主动叩开"三门"—— 教室门学教法、教研门学理念、思想门学育人,让困惑成为成长的 "破壁器"。同时要求徒弟全程跟备一轮教学闭环,用"成长对比课"的视频切片记录蜕变轨迹。这种"可视化成长",让抽象的教学能力提升变得可感知、可追溯。
当校领导将聘书递到师傅手中时,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承载着"匠心传承"的厚重内涵。正如全国优秀教师于漪所说:"教师手中的粉笔,一头连着学生的未来,一头连着民族的希望。" 师傅们接过的不仅是聘书,更是"传帮带"的责任契约 —— 既要传授 "如何上好一堂课" 的技艺,更要传递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的精神品格。
徒弟们敬献的鲜花,则是对"师道" 的现代诠释。没有传统拜师礼的繁文缛节,却用鲜花的芬芳传递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的期许,在两代教师的微笑交织成教育长河中最美的传承画面。
"既做教学上的引路人,更做育人路上的同行者。" 安罡校长的总结讲话,为师徒结对指明了终极目标。他鼓励导师做"双师型引路人"——既做教学技艺的传授者,更做育人理念的摆渡人;要求徒弟把每一次听课当作"成长盲盒",在解构导师教学风格的基础上,重构属于自己的教育语言体系。这种"先入格、再破格"的成长路径,暗合了教育心理学中"模仿 - 内化 - 创新"的认知规律。
太原市小店区正阳街小学校的"青蓝工程",用制度化的师徒结对,将骨干教师的"光和热" 转化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养分"。这场持续多年的"青蓝接力",正在书写着"教师强则教育强"的时代答卷,可以看见:最好的教育传承,从来都是一群人点亮另一群人的生命历程。
(网易山西 张敏 李丽 助编 郑淑颖 贺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