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回归"美"的初心,课堂便成了彩色的诗行。在"双减"政策的春风里,“减负”不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为素质教育开辟出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太原市晋源区第三实验小学正以艺术为舟,载着孩子们驶向创想的星海。这里的美术教育不再囿于临摹与技法,而是化作一场流动的盛宴——颜料与笑声共舞的课堂上,每个笔触都在诉说成长的秘密,每抹色彩都在编织童年的虹霓。5月20日,该校美术组全体教师们以“减负不减质”为舵,“增趣更增能”为帆,让美育成为照进孩子心灵的第七缕阳光,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标准答案,而是每个生命自由舒展的姿态。
破茧:课堂革命从“教技法”到“育心灵”
长久以来,传统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多以教师示范、学生临摹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双减” 政策实施后,晋源区第三实验小学的美术教师们敏锐地察觉到了变革的机遇,果断打破固有模式,引入了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新颖的教学方法。
就拿手工课来说,教师们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出一件件独具创意的作品。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将环保理念深深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曾经那些被丢弃的饮料瓶、易拉罐、旧衣物等,在学生们的巧手下,摇身一变,成为了精美的艺术品,有的化作了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有的变成了充满未来感的建筑模型。课堂上,学生们热情高涨,创意如泉涌般迸发,主动探索、大胆表现,让美术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重构:课程体系的三维创新实践
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艺术需求,学校精心构建了 “基础 + 拓展 + 特色” 的美术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扎实地培养学生绘画、手工等基本技能,为他们的艺术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拓展课程则别出心裁地开设了剪纸、泥塑等传统文化艺术课程,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剪纸课堂上,一把小小的剪刀在学生们手中上下飞舞,一张张普通的彩纸瞬间变成了形态各异的图案,有寓意吉祥的龙凤呈祥,有活泼可爱的动物形象,还有充满生活气息的民俗场景。
特色课程更是紧密结合校园生活与时代热点,开展了扭棒特色课程、科幻主题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此外,学校还定期组织美术社团开展户外写生活动,带领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用画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春天,他们在花丛中描绘花朵的娇艳;夏天,他们在树荫下勾勒绿树的葱茏;秋天,他们在田野里捕捉丰收的景象;冬天,他们在雪地里描绘银装素裹的世界。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犹如一把把钥匙,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艺术天地,让他们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尽情遨游,汲取养分,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与艺术表现力。
绽放: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校园艺术家"
学校深知,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成果的平台至关重要。为此,通过举办校园美术作品展、班级艺术园地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每年5月的校园文化艺术月,校园美术作品展成为了孩子们最期待的活动。展览上,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绘画作品、一件件精巧别致的手工作品琳琅满目,充分展现了学生们的艺术才华。这些作品或充满童趣,或富有创意,或展现出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无不令人眼前一亮。
班级学习园地也定期更新学生的优秀作品,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身边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线上作品分享活动,让家长们也能参与其中,为孩子点赞鼓励。这些展示平台,不仅让学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更激发了他们持续创作的动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让艺术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协同:家校合力共育艺术新生态
“双减” 政策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晋源区第三实验小学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渠道,积极向家长宣传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减少对学科成绩的过度关注,重视孩子艺术素养的培养。同时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艺术活动,如亲子绘画、家庭手工制作等。在亲子绘画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拿起画笔,在画布上共同描绘出心中的美好世界,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让艺术氛围融入到家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家长们从最初对“双减”政策的疑惑,逐渐转变为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动为孩子创造艺术学习条件,与学校携手助力孩子全面发展。
站在教育"十四五"规划的新起点,晋源三小将继续深化"大美育"改革。当教育的焦虑被色彩化解,当成长的压力被创意释放,这里的孩子终将明白:人生的画卷,从来不该只有一种标准答案。
(网易山西 闫珊 通讯员 赵娜 助编 刘佳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