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缕斜阳掠过古陵楼的琉璃鸱吻,千年崇安寺在晋东南的群山中舒展褶皱。这座被梁思成称为“建筑密码本”的古刹,藏着比“先有崇安,后有陵川” 更耐人寻味的时空对话。
重檐三滴水歇山顶的古陵楼傲立山门,单檐歇山顶的当央殿、单檐悬山顶的大雄宝殿依次退居其后,一场打破建筑等级秩序的“逆行”,竟成就了中国古建史上的罕见孤例。
踏入崇安寺,三重平台如琴弦横亘卧龙岗,古陵楼以“面阔五间、进深六椽” 的雄姿奏响序曲。这座被专家推测可能曾是“建筑中心”的山门,用繁复斗拱与琉璃剪边书写着宋代美学,而殿内梁架保留的元代风格彩绘、大雄宝殿中隋唐浮雕石刻,更似时空拼贴画。
南北朝的香火、唐宋的砖石、明清的瓦当,在同一屋檐下完成跨朝代的和鸣。当央殿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浮雕静默千年,殿外明代石雕栏杆历经风雨,它们共同构成一部无需文字的建筑史教科书。
穿过当央殿,“佛宝舍利来源录” 碑讲述着传奇往事,而宋代石经幢上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仍在晨钟暮鼓中传递着信仰的力量。但崇安寺的独特,更在于它对“文脉”的孕育 —— 明清时期,这里既是香火鼎盛的寺庙,也是陵川士子科举前焚香叩首的“精神加油站”。寺内书院走出的进士名录,如同一串珍珠,串联起晋东南“崇文重教”的文化基因。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崇安寺也迎来了它的现代传承。2006年,它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川县对崇安寺的保护从“物理保护”到“人文激活”,推动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复兴。如今的崇安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现代文化的参与者。寺前广场是县城人健身休闲的好地方,陵川县的大型文化活动也常在此处举办,让这座千年古刹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暮色四合时,古陵楼的檐角风铃轻响。这座跨越千年的古刹,用颠倒的建筑等级打破常规,用佛韵书香串联起信仰与文明,更用晨钟暮鼓中的广场舞、非遗展,证明着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崇安寺的故事,是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的双向奔赴。它不是被玻璃罩封存的标本,而是一座活着的文化灯塔,在岁月长河中,继续照亮一座城的精神原乡。
(网易山西 房子 助编 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