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类三大恐惧
加班、熬夜、医院陪护
陪护中
条件受限
需要每天在厕所里
为家人制作流食
或医院的饭菜不合口
往返几公里
给家人送饭菜
重症守夜时
24小时不能离开
在楼道打地铺对付一晚
已经成了常事
家人生病和身体疲惫
变成了双重打击
陪护难难难...
朔州市大医院
开设“爱心厨房”和“爱心驿站”
免费为家属们使用
把熬夜变成了“暖夜”
还在纠结点哪家夜宵?
爱心厨房里
正飘着“妈妈牌”手擀面的香气
不用再蜷缩在冰冷的地面
这里有温暖的床榻
当消毒水味与人间烟火相遇
医院的走廊亮起了一盏盏特殊的灯
裂缝里的微光,深夜的温度
院领导在例行巡查中发现,由于患者病情的特殊性,通常不能随床陪伴,重症患者家属为了不错过重要信息,也为了省钱,每天只能轮流在重症监护病房门口等待,疲惫时就打地铺休息,甚至通宵坐一晚,为患者制作流食时也都只能局限于厕所。
吃不好,睡不好,更加重了患者家属们的焦虑和疲惫,身心俱受折磨……
“不能让治病救人变成双重煎熬,当患者在监护室与死神角力时,他(她)们的至亲不能再为解决一顿热饭、没地儿休息而发愁。”这个共识在院党委会上迅速凝聚,院领导们高度重视。
党委副书记刘而涛迅速带着后勤团队专门腾出院内有限的空间,用心装修改造、合理规划,完善相关制度流程后,开辟出了“爱心厨房”和“爱心驿站”这样充满温情的角落,并且对患者和家属全部免费开放,不收取任何费用!
一碗热粥的温度,撑起生命的希望
“爱心厨房”虽无奢华装饰,但烟火气十足。患者家属可在此亲手做饭、制作流食,也有冰箱可以储存食物。
“呲啦——”破壁机轻响,米香氤氲。清晨太阳渐渐升起,马阿姨熟练地将米粥倒入保温杯,匆匆走向病房。她的儿子因脑干出血经历了一场手术,术后只能靠流食维持营养。
马阿姨声音哽咽,“我自己就行动不方便,是残疾人,多亏了爱心厨房,我每天都能做新鲜米糊,也不用来回奔波,孩子终于能多吃几口了。”
最近,马阿姨颤巍巍地将一面锦旗送到医院,红底金字写着:“用爱心编织希望祝福患者,用行动温暖人心方便家属”。
这面锦旗背后,是无数个守在爱心厨房的身影,破壁机制作的不仅是流食,更是一个母亲拼尽全力的守护……
这里没有山珍海味,却盛满了最踏实的温情。
一方床铺的安稳,守护康复的信念
“爱心驿站”分男部、女部两个区域,上下铺共20支床位,可同时供20名重症患者家属在此休息。在这里,床铺、手机USB充电接口、桌子、排风扇等配套设施齐全。眼下刚入夏季,家属们只需带一条便携毛毯或夏被过来,便可在这里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爱心驿站”虽然没有酒店的奢华,却总弥漫着安心的气息。
在深夜,一位陪护父亲刚刚从重症监护室走出来,在这里,终于能有一方床铺供他休息。躺在床铺上,盖紧被子的一瞬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他迫切需要养足精神以便可以应对第二天高强度的陪护。
医院这样细微的关怀,正为无数家庭托起疲惫中的希望……
简单的场地,道出了“爱心驿站”存在的意义,让陪伴不再孤单,让坚守更有力量。
电器亮起时
这里飘出“家的味道”
夜幕降临时
这里亮起“守望的灯”
朔州市大医院用一方厨房、几尺床铺
托住了无数摇摇欲坠的家庭
愿每个与病魔交手的家庭
都能在人间烟火和温柔以待中
找到继续战斗的勇气!
特别提醒:
1、开设爱心厨房、爱心驿站适用对象为朔州市大医院重症监护室或需长期住院的患者、肿瘤患者、和特殊饮食需求的患者。
2、凡经过住院科室护士长确认符合爱心厨房、爱心驿站适用人群的并经过申请登记方可使用,加工膳食、住宿。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刘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