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绿树成荫、骄阳似火的时节,孝义市府东街小学六年级语文组迎来了一场有意义的风采展示课活动。活动中,教师们以饱满的热情登上讲台,或娓娓道来,或激情洋溢,用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展现着各自的教学风采。每一节精心打磨的课堂都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让师生们沉浸其中,共同感受小学语文教学的独特韵味与深厚魅力。此次活动不仅彰显了教师们的专业素养,更在夏日间播撒下语文教育的种子。
赵爱莲老师讲授的《表里的生物》,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设置有层次的问题,像“作者为什么坚信表里有生物”,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深入思考。小组讨论环节热烈有序,同学们各抒己见,思维碰撞出火花,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讲解“我”与父亲的对话和“我”的心理活动时,赵老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大家把人物的情感、语气把握得十分到位,生动展现出“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童年的天真可爱 。还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以本文为例,细致讲解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让学生有了清晰的认知 。板书设计也很用心,简洁明了地呈现文章脉络和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果在时间把控上,能给学生的小组讨论再多留一点时间,让他们充分表达想法,相信这堂课会更加完美。
穆利花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板块的一首词《浣溪沙》通过“猜猜人物”环节串联苏轼多重身份与人生经历,既激活旧知又凸显其人格魅力,自然切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学体系构建完整:前后勾连《题西林壁》等学过的诗作,横向拓展《定风波》,纵向串联苏轼不同时期作品,助学生形成对其“乐观豁达”精神的整体认知。本课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节扎实的诗词教学课。
杜朝琳老师执教的《清平乐》,以“寻春之旅”为主线展开教学。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春日繁花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代入词人视角,感知开篇“春归何处”的急切追问。接着,带领学生逐句剖析文本,从“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的孩童般天真幻想,到“百啭无人能解”的孤独惆怅,体会词中层层递进的情感脉络。穿插宋代文人雅集与赏花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作的深层意蕴。最后设置“续写春日情思”的创意写作环节,让学生模仿黄庭坚的笔法,将古典诗词的韵味与现代情感表达相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李美洁老师做课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她引导学生立足当下,从生活中的科技出发,畅想未来的科学技术,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课堂上,李老师借助已学的科幻故事打开思路,梳理创编科幻故事的要素,并以科幻故事创意卡作为习作支架,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习作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初写奇特经历。她巧妙地将科幻故事创意卡转化为评价清单,帮助学生有效地自我审视习作,获得写作的成就感。
温小燕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语文《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习作课,以清晰的目标架构与紧凑的教学节奏,成功搭建起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写作素养的实践平台。通过《流浪地球》等素材导入,迅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清晰理解科幻故事特点。合作学习环节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碰撞,练笔与互评有效提升写作能力。
王思珍老师执教的《表里的生物》这堂课,教学别具魅力。开篇无缝衔接单元重点引入新课,如丝线串珠,构建起清晰知识脉络。教学中,任务驱动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在文本里挖掘“发现”证据。多种教学法融合得恰到好处,默读时静心思索,讨论时思维碰撞,情境创设使学生与生活共鸣。教师巧妙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品质、领悟探索意义,让科学精神悄然扎根。拓展环节更是妙笔,激发想象,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沈秀娟老师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堂课,教学目标清晰,紧扣诗词教学重点,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体环节完整,过渡自然流畅。以古人送别文化导入,快速引发学生兴趣;解词题、知词人环节为理解词作奠定基础;初读指导细致入微,理解诗意注重方法引导;品词环节,对“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分析,既讲解了修辞手法,又挖掘出深层情感,让学生体会到景中含情;对下阙的分析,抓住“送”字,将作者的不舍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朗读、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等方面都有明显收获,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武淑红老师执教的《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目标明确,通过表格梳理未来与当下教育差异,直观的呈现了科幻作品的想象内核。
王向贇老师的《阅读复习指导课》目标定位准确,指向核心素养;知识整合系统,构建阅读框架;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实践训练—运用讲练结合、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加强阅读方法迁移指导,注重阅读方法的总结,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真正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助力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课后研讨环节中,学校领导对各位展示教师的精彩表现给予了高度赞赏。各位授课教师立足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将语文知识有机融入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课堂中,教师们或创设生动情境,或设计巧妙问题,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引领问题共思——聚焦问题共辨——跳出问题共享”,充分展现了学校共学课堂特色。尤为可贵的是,教师们始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参与,通过启发引导、互动交流,为学生搭建充分表达的平台,真正践行了“学为中心”教学理念,让语文素养在润物无声中得到提升。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每一场研讨活动,都是积跬步至千里的过程。每次公开课教研活动,老师们不仅在语文学习研讨上更进一步,更是搭建了教师间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教学教研,他们永远在路上,行而不辍,履践致远。
(网易山西 闫珊 杨滢 助编 刘佳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