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主动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教育生态的重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总结、推广同频共振教研共同体思政课建设的成果,促进教师加深对思政课的理解和认同,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打造精品思政课。5月15日,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校牵头组织了此次同频共振教研共同体第二届“三全育人”思政课展示活动。该校连同太原二中、综合高中、太原五十九中共计7名教师,进行了题为“科技赋能,强国有我”的主题思政课展示。太原市教科研中心、成成中学、进山中学共计七名教研专家莅临现场观摩指导,同频共振教研共同体各校领导及相关学科教师参与观课议课。



初中政治
太原二中的张溶笑老师利用AI这把“双刃剑”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思政课——《国家权力机关》。面对当今时代AI非法换脸等问题层出不穷,不断突破法律底线,本课以谁守护公平正义为题,通过三个篇章逐层切入推进对国家权力机关的学习。
张慧珍(山西省教学能手、成成中学初中政治教研组组长)老师认为:首先,本节课的三个篇章,从知识走向实践,有效地凸显出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其次,突出此次科技赋能的思政课主题,以AI使用侵权这个当下热点话题为情境,利用数字人朗读、AI联播等形式,实现科技赋能教学;再次,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图解知识、建构体系,让知识真正落地生根;最后,张老师也给出改进建议,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严谨性,才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进而提升课堂效率。
初中历史
太原二中的王丽蓉老师给大家展示了八年级下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她以电影《唐探1900》中晚清时期弱国无外交的内容导入,以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外交官的事件为线索,展现了旧中国弱国无外交的屈辱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成就,突出了新时期、全方位的大国外交。
周继荣(山西省正高级教师,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教研员)老师认为,此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情景创设合理,并以问题链的形式层层深入,巧妙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价值观得到了有效渗透。
初中语文
太原综合高中张园老师的《“蛟龙”探海》,将语文知识与思政教育进行了深度且自然的融合。她精准地抓住“蛟龙探海”这一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和科学价值的主题,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探索历程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海洋科技事业的辉煌成就。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精神培养等思政元素,实现了语文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有机统一。
柳玉枝(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教研员)老师认为,此节思政课的“点”抓得准,学生的价值观、认同感都非常突出,且特别注重语文素养的落实,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最后建议可以增加“有感情地朗读”环节,进一步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数学
太原综合高中贾佩佩老师的《平面与平面垂直》,围绕三个概念的形成、一个定理的探究以及它们的应用展开教学,通过华为三折叠手机的平面与平面夹角入手,激发学生科技强国的意识,进而引入概念,符合“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的认知规律,符合新课标“做中学”的理念。
李海玲(并州“四有”好老师,进山中学高中数学教研组长)老师指出,此节课三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突出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多角度探究判定定理,并类比旧知识线线、线面的位置关系,将面面的位置关系平面化,体现立体几何中元素与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内在逻辑,但需要进一步关注课堂生成性问题,将其转化为深度学习的契机。
高中语文
太原五十三中范玉婕老师的课程以"AI辅助创作学校宣传文案"为教学载体,创新性地探索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紧扣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将拟写校园宣传文案的学习任务贯穿教学全过程,充分展现了科技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任海林(山西省特级教师,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教研员)老师进行了精准点评:前瞻性探索:本节课开创性地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语文写作教学,不仅响应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要求,更构建了“人机协同”的新型写作教学模式。学生在人机互动中展现出的数字化素养,体现了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情境化教学设计:基于“为母校拟写宣传文案”的真实任务情境,将写作教学具象化为可操作的,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实践活动。这种“做中学”的设计突破了传统大思政课空泛说教的局限,实现了价值观教育的无痕渗透。学逻辑建构:精心设计了“独立创作—AI辅助—对比反思”的三阶学习路径,符合认知建构规律。特别是通过对比分析AI生成文本与学生原创文本的差异,自然引向对写作本质的思考。若能在二次生成环节进行迭代优化的再生成,将更完整呈现写作过程的递归性特征,且实现了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物理
太原五十三中杜荣老师的《“电”亮世界》是一节物理与思政融合的创新课,围绕“远距离输电损耗”展开探究。通过实验观察灯泡亮度变化,引导学生分析电阻、电流对电能损耗的影响,推导出高压输电的科学原理。课程结合特高压技术等中国案例,自然融入制度优势、科技报国等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王培鉴(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教研员)老师高度肯定这节课的创新性,认为其实验设计直观生动,问题链逻辑清晰,成功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活动。思政教育方面,特高压案例与学科知识结合自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建议进一步优化小组讨论机制,通过明确角色分工提升全员参与度。王老师强调,本节课为学科思政提供了优秀范例,值得推广借鉴。
初中体育
太原五十九中阴嘉莉老师展示的《耐久跑》,始终贯穿“听指挥,守规则,会合作”的教学理念,整节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训练,把田径运动的专业性用较为生动且明白晓畅的语言进行了分解和示范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
朱晓红(山西省特级教师,进山中学教师)认为这节课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先自学后实践,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看似简单的跑步训练,却需要诸多细节加以夯实、落地,阴老师的课堂组织原则性很强,体现出较高的学科素养。同时对教学总结环节提出建议,如果让学生以感受的形式加以分享,效果会更好。
此次“三全育人”思政课公开展示活动,以科技为翼,以育人为魂,展现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教师们以智慧点燃课堂,以情怀滋养心灵,将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为学生培根铸魂,为教育启智润心。这不仅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升华,彰显了教育工作者在时代浪潮中的使命与担当。未来,太原五十三中及教研共同体将继续携手同行,以科技赋能教育,以创新引领未来,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奋斗!
(网易山西 张丽 闫珊 助编 刘佳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