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太原市小店区长治路小学科学社团的课堂上,“人造雪”实验的高分子材料遇水膨胀现象、“顽皮的纸团”实验的伯努利原理演示,早已成为每周固定的“保留节目”。这些持续开展的科学探索活动,如同一个个火种,点燃了学生对科学的持久热情,也让“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焕发全新活力。
实验常态化:让科学成为每周的期待
社团以“趣味小实验+科技小制作”为双主线,构建长效化活动机制。从学期初的“摩擦起电”“简易电路搭建”,到期中的“光的折射现象”“植物种子萌发观察”,再到期末的“模拟火山喷发”“水火箭制作”,每个月都有明确的实验主题,每周都有固定的探究时间。例如,“摇头风扇”制作项目贯穿整个学期,学生从齿轮原理学习到结构设计、组装调试,分阶段完成作品,在持续实践中深化对机械原理的理解。
实践进阶化:能力培养在持续探索中生长
社团注重实验活动的梯度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中实现能力进阶。低年级以直观现象类实验为主,如“彩虹雨”“会跳舞的盐”,培养观察兴趣;中高年级则开展项目式实验,如“火警报警器”制作,学生需完成电路设计、故障排查、功能优化等环节,在反复尝试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长期参与的学生已能自主设计实验,如用废旧材料制作“浮沉子”,探究浮力原理,形成从“模仿”到“创新”的能力跃升。
成果可视化:见证科学探索的每一步成长
为展示持续性学习成果,社团设立“科学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每次实验的猜想、数据、反思与改进方案。学期末的“科学开放日”上,学生不仅能展示“人造雪”“纸团实验”等经典项目,还能分享自主开发的新实验,如“自制风向标”“土壤酸碱度检测”。这些成果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见证了学生从“科学爱好者”到“小小探究者”的蜕变。
当“每周一次实验课”成为学生的期待,当“持续探索”成为科学社团的常态,长治路小学正用坚持与创新,让科学教育在“双减”土壤中扎根生长。未来,这里将继续以实验为舟,载着学生在科学的海洋里不断远航,让每一次探索都成为成长的新起点。
(网易山西 张丽 通讯员 王蕊红 郝占梅 师恩琴 助编 刘佳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