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场温暖的耕耘,课堂则是孕育智慧的沃土。介休市彦博小学每个学期的评教评学活动,不仅是教师们切磋技艺的舞台,更是一次对教育初心的深度叩问。这一季,他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教师以新颖的课堂理念破局,在反复实践中打磨教学智慧,于创新求索中遇见教育的新可能。他们将课堂上的所思所感、所获所悟凝结成文字,字里行间满是对教育的热忱与深耕的足迹。今天,就让大家一同翻开这些带着温度的教学手记,聆听他们在课堂革新之路上的心声。
李春:打破舒适的勇气-------中年教师的破茧之旅
当指尖敲完最后一份定稿时,未曾想这一路会在反复的自我推翻与重建中,谱写出如此曲折的成长乐章。
备课的日子里,床头的灯见证了太多次的举棋不定。从教学思路的设计,框架的搭建到细节的雕琢,每一个环节都经历着抽丝剥茧般的审视——推翻过自以为精妙的导入设计,为一个课堂生成的预设方案辗转难眠,也在反复试讲中体会到"台上一分钟"背后的千锤百炼。
那些在深夜里对着电脑屏幕的犹豫与彷徨,看着那一份份被推翻的教学设计,都曾让我在挫败感中暗生退意:这个年纪,何苦再给自己套上这样的"枷锁"?
幸而在迷雾中,总有温暖的力量相随。智囊团的小伙伴们用专业与耐心,为我筑起了坚实的后盾:他们会在迷雾中帮我找寻方向,会在PPT制作中用巧思点亮思路,更会在我焦虑于课堂节奏时,通过听评试讲课帮我找到最佳的授课状态。那些加班的深夜,线上的讨论、环节的打磨,让我真切感受到:原来成长从来不是独行,而是一群人携手穿越黑暗的温暖旅程。
当精心准备的内容如春日的溪流般自然流淌,忽然懂得所有的纠结与打磨都是值得。当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完美落地,回望这一路的跌宕,心中满是对突破自我的感动——感动于自己在中年时光里依然保有打破舒适的勇气,感动于在科技与人文的交织中收获的成长馈赠。
与其说这是一次竞技,不如说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修行。它让我顿悟:教育的魅力,恰在于教师自身对成长的永不妥协;而人生的精彩,往往藏在那些"明知艰难却依然选择出发"的勇敢里。此刻春光明媚,收拾起案头的教学设计稿,心中已满是再出发的力量——因为每一次突破边界的尝试,都是生命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靳晓丽:团队协作与自我革新的双重成长之旅
在“聚焦学为中心 构建生本课堂”的“121赛课”活动中,我执教了《〈十万个为什么〉交流课》。突如其来的紧急授课安排,让我尚未筹备的新课面临巨大的挑战。穆晓丽、董秋霞老师带领的四年级智囊团全方位支招,协作打磨,优化细节,给予了我强大的精神动力。
团队协作迸发的智慧彻底重塑了课堂。“分享沙龙”里,学生用表格梳理知识脉络,借思维导图拆解科学原理,以探秘手册记录奇思妙想;“知识擂台”的趣味赛制,更让课堂充满思维碰撞的火花。当看到学生们主动展示、热烈分享时,我真切意识到:只有把课堂主动权交还学生,才能点燃他们的求知热情。团队分享的教学经验,也让我学会从学生视角设计教学情境,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暴露了诸多不足:学生展示时,我未能有效引导互动;对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欠佳。这些短板如同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我在细节把控和应变能力上的欠缺。之后的教学中,我在备课时细化每个教学环节的互动引导方案,通过分层设计任务,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成长。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教学困境是蜕变的契机,暴露出的问题是精进的路标。未来,我将继续与团队携手,在反思与实践中突破自我,为学生打造更有生命力的课堂。
茹亚丽:以算理贯通与文化共情为核心的课堂实践
本节课我在团队合作探究中尝试了打破“算法教学=技能训练”的传统模式,将数学还原为人类探索真理的史诗。当我在课堂上看到孩子们求知探索欲望大爆发的那一刻,我的内心从未有过如此激动。走下课堂,我有了以下思考:
1. 文化情境驱动,激活深度参与。通过古人如何计算乘法主线,学生化身“数学考古学家”,在破解古今算法关联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探究欲。课堂观察显示,87%的学生主动提出跨算法对比问题,如“铺地锦的斜线是不是竖式错位的折叠形态?”
2.多元表征转化,打通算理经脉 。学生通过点子图(具象)→铺地锦(半抽象)→竖式(符号)的渐进抽象,自主归纳出“先分后合”的共性策略。课后问卷中,92%的学生能准确表述分配律在四种算法中的体现。
3. 技术赋能认知,延展思维时空。铺地锦,直观呈现算法进化逻辑,学生惊叹“原来竖式是压缩版的铺地锦!”
反复的教学重建让我对数学学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原来文化不是数学的华服,而是其血脉——当学生意识到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字都凝结着多元文明的智慧时,运算练习便升华为文明对话;技术不应替代思考,而需照亮思维——AI、动画等工具的价值在于可视化数学进化的“中间态”。
未来我将继续探索“以文化理解深化算理认知,以历史脉络重构知识体系”的教学范式,让数学课真正成为“思维考古”与“未来创想”交织的智慧旅程。
任晓燕:托举 共舞
十五年,两种课堂,让我明白真正的教学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托举。曾在乡村学校"单兵作战",备课磨课全靠自己摸索,遇到难题只能反复啃教参。转岗到彦博小学后,我才真正触摸到"教育共同体"的温度。初接手两个53人的一年级班级时,密密麻麻的学生名单让我彻夜难眠。是同组老师的帮助,给了我底气——前辈们倾囊相授教学方法,姐妹们在公开课和常态课的细节上耐心帮扶。每次集体教研,大家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让我对课堂越来越有把握。彦博搭建的成长平台,让我在温暖的集体中迅速扎根。
后来,一位"永不停歇的磁石"般的姐妹走进我的教学世界。筹备"穿越时空的乘法密码"公开课时,更是同组互助,跨年级的帮扶,从创意构思到细节打磨,都离不开团队的智慧。有人提供思路,有人专业指导,而那位较真的姐妹总会抛出"灵魂拷问":"预设答案真的贴合学情吗?意外回答该如何衔接?"那些深夜的激烈讨论、反复修改的设计稿,让我明白:所谓教学匠心,就是把每个环节都打磨成学生可以稳稳踏住的台阶。
感谢彦博这个温暖的大平台,感谢并肩同行的伙伴们。是你们的托举,让我在教学路上不断成长。
卿琴:反思成长,行之有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评教评学活动已落下帷幕,回顾参与公开课的经历,于我而言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
本学期,我首次尝试“整本书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推进课”这种课型。关于这个课型,我是一张白纸,备课无从下手,焦虑不安。但静下心后,想起作家村上春树说“当你犹豫要不要开始时,就先做五分钟”,很多时候不是万事俱备才东风自来,而是在行动的路上才能拼凑出完成目标的版图。
课堂上,学生们的反应往往充满不确定性,每当他们不按“套路”回答,我内心惴惴不安。为了克服紧张,一次次试讲,充分预设,反思,修改,再试讲。由于经验不足,我很难全面、客观审视自己的课堂。庆幸的是,在彦博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有许多可爱的前辈们。他们凭借多年积累的教学智慧,敏锐捕捉到我课堂中的细微问题,帮我分析学情,大胆删除不必要的环节,一步步帮助我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尝试都让我离更好的教学效果更近一步。
与此同时,我深刻感悟到公开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预设展示,而要灵活应对课堂变化,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既充满挑战,也蕴含着无限的教学契机,我与学生在一次次“切磋琢磨”中,一步步实现教学相长。
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完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整本书教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破茧”。这些凝聚着古人智慧的寓言,不仅照亮了学生的心灵世界,也让我在教学实践中重新理解了“育人育已”的真谛。“课”已落幕,这并非教学探索的终点,而是自我审视与蜕变的新起点。
回顾站在公开课讲台上的每分每秒,书页翻动间留下的不仅是教学的痕迹,更是一段珍贵的成长印记。它让我在挑战中突破舒适区,在实践中重构教育认知,也让我坚信:当教师以真诚的态度走进文本,走进学生,走进自己,反思中成长,才能行有所向,教学相长的美好故事,也必将在一本本书籍的流转中,持续书写,生生不息。
宋晓璐:独步向众行 去伪而存真
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评教评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与精心打磨对教学的重要意义。教研组围绕教学目标热烈讨论,思维的碰撞为课堂设计注入新活力,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一堂优质课离不开反复打磨,从初稿到定稿,我经历5次修改。每次试讲后,团队从教学环节、学生参与度等方面提出细致建议,为优化导入等环节不断尝试,精益求精的态度提升了课堂质量,也锤炼了我的教学基本功,让我明白教学细节决定课堂品质。
然而这次讲课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课程打磨时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关注不足,重难点突破手段有限,还陷入追求预设完美执行而忽视学生真实反馈的“伪高效”误区。教学不是表演,而是师生生命互动的真实场域。
教育之路漫长,我将以此次反思为新起点,与团队携手同行,在打磨中沉淀,在学习中成长,努力打造更有温度与深度的课堂,让教育之光点亮学生求知的心灵。
郝秋娟:雕琢时光里的教育回响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教育的征程恰似攀登巍峨群山,每一步都承载着探索与成长的力量。在此次评教评学中,我以《三角形的认识》为引,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之旅。当课程落下帷幕,我惊觉这堂课竟成为从教十余载岁月里,最令自己心潮澎湃的公开课。
这堂精心打磨的课程,恰似匠人雕琢璞玉,历经五讲五磨的淬炼。每一次试讲,都是一次自我审视的契机,如同在清澈的溪水中映照出教学的瑕疵与不足;每一轮磨课,都是一场思维的碰撞,将教学设计打磨得更加圆润流畅。在这不断循环的"试讲—磨课—再试讲—再磨课"的过程中,我见证着教学目标从模糊走向清晰,重难点突破方法从青涩走向成熟,习题与时间的安排也愈发精妙合理。
然而,这丰硕的收获绝非一人之功,而是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力量。"独行快,众行远",每一次试讲,团队成员都会齐聚课堂,专注聆听;每一次磨课,大家各抒己见,热烈讨论,甚至会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但正是这些激烈的思想交锋,让教学目标的达成路径愈发清晰,重难点的攻克策略愈发明确。在这反复的倾听、评议、修改、否定与重构中,我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蜕变,实现了教学能力的华丽跃升。
尽管这堂课收获了不少肯定,但课后细细回想,仍能发现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小组活动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生成的问题没能及时拓展,练习设计还可以更精细。现在教育理念更新很快,数学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迭代,还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内容。接下来,我打算把每次教学当作新的起点,多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多与同教研组的教师请教,在日常备课、上课、反思的循环里,慢慢把教学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
刘伟:一堂书法课里的教育哲思
在当前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如何有效地通过书法课堂提升学生汉字书写技艺、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艺术修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我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本学期评教评学,我讲的是四年级下学期常见偏旁部首之双人旁。首先,我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从基本笔画的回顾到双人旁的结构布局,从原帖分析到课堂示范,引导学生透过刀法看笔法,层层推进,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完成基本练习之后,我们开始探究双人旁从古到今的演变。从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的过程到双人旁的造字方法以及甲骨文的篆刻刀法。王懿荣为保持民族气节自杀殉国的坎坷经历,更是让学生们感叹他不仅发现了龙骨,自己也是中华民族的“龙骨”。
在隶书部分,我们欣赏的是浙江第一碑《汉三老碑》,从探究隶书笔法和双人旁的结构特点,到三老碑被日本商人重金求购,再到国人发起救赎活动,把装船待运的石碑赎回,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国人对于文物的保护和对民族尊严的维护。
在楷书部分,以小组分析颜体范字的结构特点,从高低、宽窄、穿插、收放、重心等方面归纳范字的结体特点。范字练习中要和而不同,结构可因时而变,不刻意追求和原帖的形似,让孩子们带着思想去临摹。在展示环节中,孩子们既要展示习作,还要尝试分析书写感悟,让学生从书法的角度体会颜体的风格特点和艺术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尽可能从书写技巧、字体类别、书体风格、名家经典、材料形式等方面带领孩子们进行细致探索,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当笔尖在宣纸上游走,墨痕渐次舒展时,孩子们领悟到:书法不仅是用笔、结构、章法的组合,更是悠久的历史记录、独特的艺术表达、世代相传的精神传递与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书法教学是搭建传统文化与学生认知的桥梁,当学生尝试用童稚的视角去诠释传统笔法,教育的真谛便在墨香中悄然绽放。
冯倩:赶鹅歌起处,成长拔节时
参与这次评教评学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段镌刻在记忆深处的蜕变历程。从最初选课的迷茫——担心难以将充满趣味的故事与音乐知识巧妙融合,到磨课时逐字逐句雕琢每个教学环节,这段经历给予我的,远超一堂优质课的范畴,让我对“教育”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湘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老爷爷赶鹅》充满童趣与生活气息,这首富有节奏感的歌曲十分契合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这便是我选定课程的重要原因。然而,磨课的过程却如同穿越迷雾重重的森林,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每一个互动游戏的构思,都需要反复打磨。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学校的前辈们成为了我最坚实的依靠。他们从教学重难点的精准把握,到教学情境的生动创设,再到课堂氛围的调动、学生注意力的引导,都毫无保留地给予我悉心指导。
当课堂上孩子们模仿老爷爷挥鞭赶鹅,踏着节奏欢快地唱着“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时,我突然明白了音乐教育的真正意义。他们不仅学会了演唱这首充满趣味的歌曲,更在欢快的节奏中感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我的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那一刻,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欢乐与探索的乐园,能让每个孩子都尽情释放天性。
教学似行舟,幸得众人助。感恩与《老爷爷赶鹅》的这场奇妙邂逅,让我在教学探索的道路上,接过了老教师们传递的火把,也看到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对音乐的热爱。在未来的教育之旅中,我愿化作一缕春风,陪伴孩子们在音乐的天地里快乐遨游、茁壮成长。
一堂课的打磨,是教师与教育理想的对话;一段感悟的书写,是教育智慧的沉淀与传递。这些文字里,有破茧成蝶的欣喜,有精益求精的执着,更有对“如何让课堂焕发活力”的深度思考。愿每一次实践都成为成长的基石,每一份感悟都化作前行的力量。未来,让他们继续以课堂为帆,以匠心为桨,在教育的瀚海中深耕不辍,让更多创新的火花绽放在求知的课堂之上。
(网易山西 闫珊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