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学校的百花园中,有这样一位园丁,她以笔墨为犁铧,以爱心为雨露,在三尺讲台上深耕细作三十余载。她,就是山西省学科带头人,晋中市模范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张金花老师。她的教育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心田深处悄然植下的梅树,年复一年,用坚韧与芬芳,诠释着教育最本真的力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张老师深知,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潭活水,且是不断更新的清泉。她从未停止过对学科专业知识的钻研与探索。精研课标,把握方向。作为省级学科带头人,她对课程标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这不仅是教学实践的灯塔,更是她参与省级、市级中考命题工作的坚实基石。每一次命题,她都慎之又慎,力求科学、严谨、有效,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园艺师,精心修剪枝条,只为引导树木向阳生长。著书立说,泽被后学。 她的专业积淀,凝结在《山西中考新指导》《六十一篇课标必备古诗文详解》《中考作文指导》等一部部凝结智慧的教辅书籍中。多少个深夜伏案,字斟句酌,只为给三晋学子提供更清晰的学习路径、更深入的古诗文解读、更实用的作文指导。这些心血之作,是她在学科领域深耕的明证,更是她“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教育情怀。论文熠熠,思想闪光。十余篇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一等奖的论文,是她教育思考与实践经验的结晶。从课堂教学策略到核心素养培养,从古诗文教学到作文指导,她不断反思、总结、提炼,将实践升华为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思想。
张老师的讲台,不仅传递着知识,更弥漫着温度。她坚信,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艺术。慧眼识才,因材施教。在她眼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花期。她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或细微的困扰。那个曾经作文干涩、诵读畏怯的学生,在她耐心地鼓励和量身定制的引导下,如同被春风拂过的花苞,逐渐舒展,最终绽放出自信的光彩,成为语文课代表。那盒毕业时赠送的、亲手压制的梅花标本,以及那句“老师,谢谢您让我闻到了文字的芬芳”,便是对张老师育人艺术最动人的回响。润物无声,爱满杏坛。“晋中市优秀班主任”“榆次区优秀班主任”等称号背后,是她日复一日对班级管理的倾心投入,是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细致观察,是对学生困难时的及时援手,是对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的真诚喝彩。她的爱,如春雨般细腻,无声地滋养着每一颗年轻的心灵。诗意栖居,涵养性灵。作为语文教师,她尤其注重用经典诗文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当琅琅书声在教室回荡,当古老的文字在孩子们口中焕发生机,张老师凝神谛听,仿佛看到了稚嫩心田中正生长着坚韧的文化根脉。她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诗意栖居地。
张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实践者,更是一位热忱的分享者与引领者。她的光和热,从未局限于自己的教室。
示范引领,启迪同行。她多次在省、市、县(区)各级平台上承担示范公开课和专题讲座。每一次站上更大的讲台,她都视作一次责任重大的“播种”。她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教学理念、课堂设计、管理经验,将多年积累的点滴心得化作照亮更多教育同行的星光,激发更多教育智慧的火花。学术导航,技术赋能。“晋中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的称号,彰显了她不仅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更能拥抱时代,将教育技术恰当地融入教学,提升课堂效率与魅力。她的引领,兼具学术的深度与技术的温度。团队协作,共育桃李。 在学科组、在学校,她积极发挥骨干作用,带动青年教师成长,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为区域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岁月如歌,粉笔染白了双鬓,也沉淀下累累硕果。那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 “山西省学科带头人”“晋中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晋中市政府表彰模范教师”“晋中市教学能手” “晋中市优秀班主任”“榆次区优秀教师” “榆次区学科教学标兵”,同枝头绽放的朵朵梅花,是时光对一位教育者勤勉、智慧与奉献最无声也最深情的铭记。然而,在张老师心中,比这些奖杯奖状更珍贵的,是看到学生们在考场上沉着自信的书写,是得知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秉持着从课堂、从文字中汲取的智慧与力量,勇敢前行。那才是她用心血浇灌的“梅树”,向广阔天地散发出的恒久芬芳。张老师的故事,是一位扎根基础教育沃土的“种梅人”的故事。她以深厚的学养为根,以炽热的爱心为茎,以不懈的钻研为叶,以无私的分享为花,在无数年轻的心田里,种下名为“知识”、“能力”、“品格”与“希望”的梅树。她不求每一朵花都结出世俗定义的硕果,只愿那深植的根系能赋予孩子们面对风雨的坚韧,只愿那悄然绽放的芬芳能慰藉他们人生的寒凉,只愿那凌霜傲雪的姿态能成为他们精神的灯塔。
这,就是张老师——一位心田植梅的守望者,用半生光阴书写的,最朴素也最动人的教育诗篇。她的教育精神,正如那心田的梅香,不事张扬,却历久弥新,在岁月的长河中,恒久致远。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李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