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小学,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深耕教研沃土,创新实践路径,让科学的种子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本学期,该校科学教研组以 “核心素养导向” 为理念,围绕 “激发科学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的目标,通过多元举措,实现了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双丰收。
青蓝携手:从课堂到赛场的成长接力
“以赛促教、以研提质” 是该教研组培养青年教师的核心思路。4月16日,牛晨昕老师执教的《养昆虫》公开课,以 “项目式学习” 为主线,融入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深入贯彻学校 “作业先行・评价护航” 的教学宗旨,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学生在做养蚕手册、写观察日记、参与破茧实验等环节中,深入理解了生命科学知识。教研组全程参与磨课,从实验设计到课堂提问层层优化,不仅展现了团队智慧,更助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该课也获得了区教研员的高度评价。
在迎泽区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中,牛晨昕、杜田曦两位青年教师同样表现亮眼。备赛期间,组内骨干教师组建 “智囊团”,针对 “创新实验设计”“跨学科融合” 等环节反复研讨,设计出的 “空气占据空间吗”“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实验作品,因环节层层递进、兼具趣味性与科学性而脱颖而出,最终斩获优异成绩。
教研深耕:每周研讨里的教学智慧
教研组秉持 “问题即课题” 的务实作风,本学期开展主题教研活动17次。围绕 “新课标下的实验教学改进”“跨学科实践案例分享” 等议题,通过课例分析、微讲座、圆桌论坛等形式,累计形成教学策略集7份,解决实际教学问题15项。
在 “如何优化实验记录单” 的研讨中,组内提出的 “三级评价量表” 效果显著,已在全校推广,为实验教学的规范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奇思妙问:学生心中的科学火花
为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响应迎泽区号召,教研组举行了 “奇思妙问” 主题活动。通过 “问题墙”“问题评选” 等趣味形式,收集到学生原创问题2000余条,最终精选30条参加区里评选。其中,“为什么蚕只吃桑叶?”“彩虹能人工制造吗?” 等问题,学生们还进行了深入研究。活动还邀请家长参与 “最佳问题” 评选,实现了家校科学教育的联动,让科学探究的氛围延伸到了家庭。
赛场锋芒:科技竞赛中的青春力量
本学期,青年路小学的学生在各级科技竞赛中捷报频传,展现出扎实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潜能。在 “第三十九届太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二十届太原市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赛”“第二十届迎泽区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中国‘芯’助力中国梦全国青少年通信科技创新大赛” 等赛事中,众多学子斩获 “一等奖”“特等奖” 等优异成绩。
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科学组 “赛训一体” 的培养模式。赛前,教研组组建教师指导团,通过 “项目诊断会”“模拟答辩” 等环节对学生作品进行精细化打磨,让创新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蓄力前行:科学教育的火种持续燃烧
“本学期我们实现了‘教研落地’与‘学生受益’的双赢,但如何将短期活动转化为长效培养机制,仍是下阶段重点。” 教研组长杜田曦老师总结道。据悉,新学期教研组计划继续开展 “奇思妙问” 提问活动,进一步拓展科学实践的深度与广度。
从课堂到赛场,从教师到学生,迎泽区青年路小学科学教研组用团队协作诠释着教育匠心,以创新实践播撒着科学火种。这份收获,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教育理念的生动践行,也为学校科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网易山西 郗艳 通讯员 牛晨昕 助编 李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