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江怡教授连续在重要期刊发文,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6月30日,江怡教授在《光明日报》哲学版发表头条文章《中国哲学自主形态的探究路径》。文章指出,一百多年前,当西方哲学进入中国,中国的文人学者纷纷将之视为解决当时中国思想文化困境的法宝。一时间,中国传统圣贤之学与西方智慧之学的相遇,促使“哲学”替换了“经学”,成为大学的学科门类。然而,自1912年北京大学“哲学门”诞生以来,“中国哲学”这个名称就始终处于各种争论之中,时至今日依然时有讨论。究其原因,这与中国哲学学科地位的最初确立密切相关。基于西方学术分科体系建立的中国哲学学科,无论如何界定“中国哲学”的对象和范围,都难以摆脱中国哲学研究的“学徒状态”。只有立足中国哲学的非比较性特征展开研究,才能深入探索中国哲学的自主形态,彰显自身的独创性,构建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文章详细分析了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的关系,强调了作为中国哲学自主形态的非比较性特征。
6月20日,《新华文摘》2025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了江怡教授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25年第3期的学术文章《智慧的境界: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特征比较》。该文比较了这两种哲学的主要特征,认为它们体现出对待形而上学的不同态度、在实践智慧与知识追求上的不同方式、提出不同的理由陈述与推理要求,以及在哲学目标与哲学方法上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说明。文章指出,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根本差别在于智慧的不同境界,即在形而上学上的无形与有形之冲突、在实践上的行动在先与理由在先之分歧、在理论上的辩护说理与逻辑推理之对立,以及在哲学理想上的目标与方法之统一。
(网易山西 黄晶 通讯员 张馨文 助编 张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