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 落地后,如何让孩子在玩中收获成长?新课标强调的 “跨学科实践” 又该如何落地?近日,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小学给出了一份充满童趣的答案:让一年级学生当 “水的侦探”、做 “豆芽的小主人”,在洒水、观察、写写画画里,把劳动变成科学启蒙的 “活教材”。这场期末素养活动,不仅是一次教育创新的尝试,更藏着让孩子爱上探索的密码。
为了让劳动教育与科技元素深度融入活动,该校一年级语文教师团队围绕《我是家务小能手》展开深度研读。老师们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串联 “探究‘水’的秘密”“豆芽生长记” 等实践活动与语文表达训练,在教研中反复打磨细节。这种精心设计,既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又夯实了语言表达基础,为活动的顺利开展筑牢了学科融合的教研根基。
探究“水”的秘密:在实践中解码科学
活动中,孩子们围绕 “水” 展开多元探索。他们先是用稚嫩的语言 “讲一讲” 自己观察到的水的现象,有的说 “雨水从天上落下来是直直的”,有的发现 “洗澡时水会顺着身体流下来”。接着,教师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引导一年级学生认识水的形成。通过动画短片与简易实验结合的形式,讲解 “水的旅行”。他们还通过制作小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下对水的认知,在折折叠叠、写写画画中,水的流动性、无固定形态等特征被牢牢印在脑海里。
“豆芽生长记”:种下科学兴趣的种子
“老师,我的黄豆发芽了!” 教室里时常传来孩子们惊喜的叫声。每个孩子都亲手种植了黄豆,每天小心翼翼地喷水、观察。他们用文字和绘画记录下黄豆的变化:第一天黄豆 “喝饱了水,变得胖乎乎的”,第二天 “冒出了小芽芽”,第三天 “芽芽变长了,还长出了小绿叶”…… 在记录过程中,孩子们对植物生长产生了浓厚兴趣,有的问 “为什么豆芽要朝着阳光长”,有的好奇 “没有土壤黄豆也能长大吗”。这些天真的疑问背后,是科学探究的萌芽正在破土而出。
科创融合:让劳动成为科学启蒙的“活土壤”
从水的形态探究到豆芽的生长观察,孩子们在劳动中融入了观察、记录、思考等科学探究方法。当他们发现水的 “百变形态” 时,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了锻炼;当用画笔和文字记录豆芽生长时,不仅提升了表达能力,更学会了用科学的方式认识世界。许多孩子回家后还拉着爸爸妈妈一起 “研究” 水的特性,或是尝试种植其他植物,将课堂上的科学兴趣延伸到了生活中。
通过这些融合劳动与科技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在动手操作中萌发科学兴趣,更在跨学科探索中拓宽认知边界,为童年成长注入了充满活力的实践色彩。今后,青年路小学将继续深耕劳动教育与科技启蒙的融合创新,立足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开发更多生活化、趣味化的素养活动,让孩子们在 “做中思”“玩中学” 里激活探究热情,期待以更多元的教育形式,引领更多学生在科学与劳动的交织中,点亮探索世界的好奇之心,共赴成长的无限可能!
(网易山西 郗艳 通讯员 佟云 助编 刘佳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