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道德与法治课变身社区实践的“行动指南”,语文课化作故事创编的“灵感源泉”,数学课成为图形探秘的“思维乐园”……7月2日,太原市小店区北营街道南坪头小学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各学科“大单元”成果展示活动。这场教育创新实践,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让知识在跨学科融合中焕发新生,为学生们开启了深度学习的奇妙旅程。
文倩男老师分享的五年级下册《公共生活靠大家》大单元设计,堪称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她以课标为引领,深入分析教材与学生学情,创造性地设计了“制作《公共生活靠大家》南小早报专刊”这一核心任务。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积极的行动者。他们深入社区,观察、采访、记录,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将“社会责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正体现了思政教育“知行合一”的真谛。
折老师带来的三年级语文“有趣的故事”单元设计,巧妙构建了“输入-内化-输出”的学习闭环。从精读课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漏》中学习复述方法,到在略读课文《方帽子店》《枣核》中实践运用,最终落脚于大胆想象创编自己的童话故事。整个设计紧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学生在阅读富有童趣的作品、感受人物魅力的同时,复述能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
张文杰老师的《图形的拼组》大单元设计,展现了数学学科的严谨与创意。他精准把握课标要求,对比分析不同版本教材特点(如人教版强调综合图形关系探索与表达),并直击学生“空间想象弱、操作不精、表达模糊”的痛点。设计亮点纷呈:实物操作与动态演示破解空间难题;“猜图游戏”和分层任务(单图拆解→多图组合→自由创作)提升操作精度;结构化表达模板与合作学习规范数学语言;三级评价体系(模仿→创作→解难题)实现差异化发展。学生在“玩”图形、“说”图形的过程中,空间观念与数学表达能力协同并进。
郑老师以“牧笛声声传世界”为主题的音乐大单元教学,则是一场跨越文化的审美之旅。她精选四首中外牧童主题音乐作品,构建情感脉络,创设“牧童文化周”情境。活动融合听、唱、编、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辨识中外音乐风格差异、掌握如附点节奏等音乐技能的同时,进行融合性艺术创编与表演。结合绘画、家庭音乐会等分层任务和家校共育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深化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南坪头小学的这场“大单元”成果展示,远不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汇报。它生动诠释了学校如何将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为扎实的课堂实践。通过精心设计的大单元教学,知识被赋予了真实的意义和情境,学习过程变成了充满挑战与乐趣的探索旅程,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在学生主动的实践中悄然生长。
当孩子们在社区服务中担当责任,在故事创编中放飞想象,在图形拼组中发展思维,在音乐融合中理解文化,我们清晰地看到,南坪头小学正致力于培养的,是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面向未来的学习者。这场“大单元魔法秀”,正是学校交出的一份关于“素养如何真正落地”的精彩答卷!
(网易山西 张敏 李丽 助编 李晓娜)